文 | 蔡蔡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

上塘河起点在杭州大运河边施家桥处,过杭州丁桥等镇,流入嘉兴海宁境内,过长安,至盐官汇入钱塘江。长安旧称长河,也是因为这条上塘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

钱塘江日出(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3)

盐官是良渚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2200年前吴王刘濞所置司盐之官于此,地以官名。盐官古称“海宁”,属杭州府管辖,为历代海宁州(县)治所在。是享誉海内外的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胜地,也是中国唯一的潮乡。(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4)

小普陀禅寺原名闻道庵,1992年重建于海滨天风海涛亭旁。 小普陀寺系盐官五大佛教寺院之一,旧为庵院,清代乾隆年间改称“小普陀”,兴旺时进香朝山者数千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有“宿山之会”。(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5)

占鳌塔,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成。砖身木楼,为楼阁式塔,高39.37米,周25.32米,六面七层,飞檐垂铃,围廊翼栏,有石阶木梯可登七级之巅,是浙江沿海诸塔之最。清代康熙年间维修时改名“镇海塔”,意为镇海安澜,永保安宁。1983年修缮后,复名“占鳌塔”。(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6)

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铸镇海铁牛五座。乾隆五年(1740)又铸四座,分置在海宁段海塘上。九座铁牛每座重三千斤,身镌铭文“惟金尅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宁塘,永庆安澜报圣皇。”后或被巨浪吞没,或被人为毁去。上世纪八十年代重铸两座,置于盐官海塘上。(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7)

钱塘江海塘(鱼鳞石塘)始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南北朝时,已有被称为“防海大塘”的土堤了;隋唐、宋代,都以土为堤;明代用木柜、竹络修筑石塘。清代康熙年间,为保国泰民安,始筑“鱼鳞石塘”。(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8)

海神庙,建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建,专祀“浙海之神”,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誉。除建筑肃穆端庄外,“海神身份”的传说使这里蒙上了“雍正篡位”的层层迷雾。

内有清代四位帝皇所赐御匾五块,以及雍正、乾隆合题的父子双皇御碑,给海神庙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皇家气度,也使“海神”之谜更加扑朔迷离。(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9)

海宁盐官的孔庙,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至北宋元丰年间,海宁学宫设于县治(今盐官镇)。南宋绍兴五年,县令刁廱拆老氏宫之材,重建县学于东南故址,后770年间,经历重建、重修、扩建达50余次。(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0)

海宁是金庸的故乡,武侠小说之处女作《书剑思仇录》提到的乾隆身世之谜就在海宁的盐官,他以细腻的笔法刻画了陈家洛离家十年后重返海宁的情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园的遥望与思慕。

他的封笔作《鹿鼎记》又曾在盐官拍摄,因此海宁市委、市政府选择在盐官古城东南面建起了金庸书院,而将金庸书院的落成开放定在2010年中秋,又更多了团圆的意味。 (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1)

王国维故居建于1886年,是王国维九岁时其父王乃誉所建,时名“娱庐”。王国维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著有《人间词话》等著作62种。(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2)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3)

安国寺,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已于1978年冬消失。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名镇国海昌院。唐会昌初(841-843年),宋大中样符元年(1008年)赐今额。

安国寺自创建后,屡圮屡修,最后一次重修时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十一日,苏轼应寺僧居则之请,作《宋安国寺大悲阁记》,与《黄州安国寺记》同为东坡名篇。(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4)

上塘河,又名上塘运河,北宋时称运盐河,源出杭州西湖。有艮山水门承内外城河之水,过上塘东去入大运河,故取名上塘河。"2200年前,秦始皇平定天下开凿陵水道。以吴王夫差时期的"百尺渎"为基础,加以疏浚,拓宽。

所谓陵水道,就是水陆并用的快速通道,自吴中(苏州)至由拳(嘉兴)再到越地钱唐,通浙江(钱塘江)。(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0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5)

先秦时,浙江(钱塘江)沿岸均是大片的盐地,陵水道从长江、太湖引来了宝贵的淡水,经过数百年冲刷,硬是将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大片的沃土。八百年后,世界上最长、最大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开凿成功。

从此,中国的五大水系连在了一起,陵水道成了大运河最南端,唯一出入钱塘的黄金水道,始称江南运河(现名上塘河)。(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1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6)

长安闸并不是在大运河的主航道之上,他所在的河,是杭州人所熟悉的上塘河的另一端。长安闸和南旺水利枢纽像极了,虽然修建的目的略有不同,但在机架建设上几乎是如出一辙,同样靠滚水坝和水口分水,同样有多个水闸协作运转调节水位,也同样有水柜蓄水,不同的是,这水柜到了长安此地,被称作了"澳",但其实完全和水柜是一回事。(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0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7)

长安闸始建于唐朝,现今长安闸所留存的一坝两澳三闸大都是宋朝的遗迹,可见虽始建于唐,长安闸的水利枢纽还是成形于宋。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长安坝遗址边上,留存着清朝光绪年间所立的禁止勒索过往船只的碑文。(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0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8)

虹桥离长安闸不远,坐落于镇中心的中街、西街相连处,南北跨上塘河。始建年月无考,宋代已有名,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建。(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0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19)

觉皇寺,江南名刹,佛教界有先觉皇后灵隐之说,原坐落在海宁市长安镇西北首(现海宁中学之地),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唐长兴四年(933)重建,祠名正觉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为觉皇寺,元末寺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19)重建,立为丛林。清顺治、乾隆、道光、宣统四朝均重修,惜毁于文革。(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0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0)

龙兴桥横跨于上塘河临平段东大街东端,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北宋天禧年间(1017年~1021年)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桥北妙华庵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南宋小康王巡幸时改妙华庵为龙兴寺,寺因桥得名。(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1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1)

龙兴寺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原名妙华庵,是为厌禳临平湖水灾而修建。其前殿不知怎么后来供奉关帝菩萨,变成了关帝庙,香火旺盛。上世纪50年代,改建为临平中学,原来的建筑也逐渐被拆除,直到荡然无存。上世纪末,筹资觅地,总算在镇东觅得一方土地,慢慢地重建起一座前后三进殿宇和院落的龙兴寺。(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2)

妙华庵到龙兴寺,却是临平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件盛事所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谈成功,金国送回破北宋国都汴京时俘获去的宋高宗生母、徽宗的妃子韦贤妃,并发还徽宗和郑皇后的灵柩。

八月的一天,宋高宗赵构率后宫嫔妃、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全副仪仗步行六十里到临平妙华庵来迎太后和父亲和皇后的灵柩。先是素衣缌服,纸花飞舞,哀乐奏鸣,跪接徽宗和郑后、邢后灵柩。后又改彩衣吉服,彩旗招展,花团锦簇,喜迎韦太后回朝。

为纪念宋高宗母子劫后重逢,妙华庵改名为龙兴寺,以取宋室中兴蛰龙再飞的意思。惜乎,具有历史价值的原龙兴寺已不复存在了,好在还在废寺门口上塘河上留下了一座龙兴桥。迎归太后这件史事,也只能去故纸堆中找寻了。(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3)

桂芳桥位于临平东湖街道东大街,南北向跨上塘河。明嘉靖《仁和县志》载:始建无考,旧名峁桥,因宋时里人徐宣与弟寅、垓,同太学生数十人伏阙上书,攻贾似道。

后登进士,垓居榜首,乡人号曰一门三秀,更桥名为桂芳。为单孔石拱桥,南北两岸有东西向引桥。1991年修复时,桥顶建攒尖顶重檐桥亭,内有"重修桂芳桥记"碑。(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4)

上塘河上还有一处有趣的古迹,叫“河底通河”,俗称“河里河”,原西茆桥南北堍,上塘河之底有一石笕,南接曹家渠,北达龙王塘,使曹家渠水可泻于下河,而不与上塘河纠缠。

传说是当年河北华严寺的和尚,不许河南明因寺尼姑的污水排在上塘河,而促使女人们想出的好办法,这当然是一则饭后茶余的笑谈。石笕其实是古代一项有价值的水利工程。(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5)

据考证,自唐宋到民国初期的千余年来,杭州人流行着两桩风雅之事:一是"西湖赏月",另一桩就是"皋亭观桃"。

据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从皋亭山脚至上塘河两岸,曾有"十里桃海",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各色桃花便红遍两岸,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皋亭之桃"和"西溪之梅"、"河渚之芦",合称"杭城三胜"。

抗战时期,日寇的"三光"政策,把笕桥机场与皋亭山脚的十里桃海和无数名胜古迹毁于一旦。(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1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6)

在皋亭山下的上塘河段有一个重要的码头叫做赤岸古埠,北岸因土赤,故名赤岸。赤岸古埠是外地船只进入杭州的门户,来往的船只多在此停泊,赤岸古埠曾经繁华一时。

南宋时在赤岸古埠设有班荆馆,为朝廷官驿,金国等北方使者入京城前,必先在此歇息听诏。(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1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7)

赤岸桥始建于何时,由于史书缺载,今已无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至迟清时已有赤岸桥架在上塘河上,连接南北两岸,直通杭州城。

清吴上尊《赤岸桥》诗云:"极目苍波里,微茫淡月痕。人声喧赤岸,灯火向黄昏。趁渡施双桨,冲寒对一樽。芦花飞作雪,知近谢安村。"描绘了当时赤岸桥一带的热闹景象。

今赤岸桥为独拱大石桥,乃历史的实物延续。(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31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8)

永宁桥桥西石碑上写着:欢喜永宁桥,又名李王桥、里横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横跨上塘河,桥长47米,宽6.5米,高7.5米,石扩栏间镶八石狮。(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29)

衣锦桥建于唐乾符二年(875年),毁于宋南渡之末,复建于元世祖时(1271-1294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桥将圮而修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

现桥洞北侧保存有古纤道一段,长二十多米,由青石板组成。该段古纤道低水位时露出水面,平时没入水中,虽历经沧桑,保存仍较为完好。

桥洞壁上还留有古人行舟背纤长期摩擦所留下的深浅不一的纤痕,是上塘河千年漕运的历史见证,(照片拍摄于2017年11月8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30)

东新桥,又名古松老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649年),因位于东新关,故名东新桥。

这座千年古桥,有如一串系于美人颈间的项链,又似"初日出云,长虹饮涧",桥下上塘河流水潺潺,河边树木葱茏,一派盎然生机,迎送着来来往往的学子。单孔石拱桥,正是赏月的好去处,新月之时为"二月争辉",如果月影被遮,仍可"无月看桥孔影月"。

上塘河由北而南经东新桥后分流,一是向东南流去,一是向西而去,最后再与运河连接。(照片拍摄于2017年11月5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31)

上塘河村有趣有名的古迹,桥里桥,寺里寺和河里河都不复存在矣。(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4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简介(京杭大运河34)(32)

上塘河东南路汇入现在的大运河(照片拍摄于2017年11月5日)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