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晋江永和镇永和村,钱仓古厝群,成了泉州热门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古时,因在此地设仓收粮纳税,故名“钱仓”,并沿用至今。
钱仓古厝群
漫步村落,长长的党建文化长廊,展示着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农耕画卷,呈现着新农村的风土人文,而那些成片、中西合璧的古厝、番仔楼,则诉说着华侨漂洋过海的励志故事和心系故土的家国情怀。
姚金策故居
在散落在钱仓的40多座古厝、番仔楼中,姚金策故居属于“皇冠中的明珠”。据介绍,古厝建于民国,占地5亩有余,二进五开间,建有左右龙虎护厝。相传,为了建这座大厝,主人耗银13万两,堪称那个年代的“顶级豪宅”。
姚金策故居
从大宅右边的护厝进门,“历山衍派”醒目地告诉主人的来处。沿着条石铺成的地板往里走,龙虎护卫下的闽南风格传统主厝,雕梁画栋,出砖入石。屋顶房梁,门窗台柱,每一处都是一幅独立的风景。
雕梁画栋
在当时,这里的每一份建筑材料都是精选定制而来,那些栉风沐雨后的青石板、红砖雕,早已经生出了厚厚的包浆,用手细细触摸,温润如玉。
姚金策故居护厝
与主厝不同,两边的龙虎护厝均采用中西结合的风格。两边各三层的护厝里,有那个时代少有的钢筋水泥建筑,旋转而上的水磨扶梯、亭台楼阁,尽显番仔洋风。护厝门前却又嵌入许多中式传统,楹联石、成墙的砖雕衬着南洋风楼体,混搭出另一番风味。
姚金策故居护厝观景台
大宅的每一处,都以精工的材质匹配着百年前主人姚金策雄厚的财力。与这座大宅一样传奇,主人姚金策少时就漂洋过海到印尼肩挑卖货讨生活,善良助人获一番婆遗赠宝珠起家,经商大成,在厦门鼓浪屿置业多处,同期建此大宅。
护厝的楹联石上有名人题字
难能可贵的是,整座宅子除了用料上的奢豪,满庭满屋的书香气息令人对主人生出敬畏。清末进士曾遒、施乾的家风石刻,民国大家于右任的楹联、诗刻嵌满门石、砖墙。“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眼界要宽,度量要宏……”铮铮家训,饱含着姚家对后人的警醒示训。
室内的水磨扶梯
永和镇姚卡尔宣委介绍,去年以来,永和镇牵头组织对钱仓古厝大摸排,划定古村落群,对部分损坏严重的经典古筑进行修缮,深挖古厝故事,还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楹联、家训拓印成册,弘扬优秀的侨乡文化,留住那些浓浓的乡情、乡愁。
据说,姚金策在主厝建成不久,便英年早逝,护厝为其次子姚瑞吉补建。这座大宅后来曾成为驻军团部、人民公社办公场地,也曾用于当地教学。
曾作为人民公社办公场地
在闽南,在十户九侨的永和,像这样由功成名就归乡华侨建起的古大厝、番仔楼还有很多。它们像姚金策故居门前的古樟树,记载着闽南人出海拼闯的点点滴滴,亦如座座灯塔,照亮着无数华侨子孙寻根问祖之路。
永和镇党委书记吴超鹏表示,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的重点工作,古村落保护挖掘是一个重要的契点,尽管受限于资金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但永和镇将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抓好特色文旅这个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抓手。
END
文/吴日锦 图/林良标
编辑 /晓婷
老街骑楼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