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强强;欢迎关注我的“文化点心铺”:诗和远方并不遥远,它就在眼前。多数时候,这里只谈文学;偶尔也会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1)

自然界中的风物,例如山川河流,明月星辰,草木鱼虫……谁都知道它们是无情的。可是,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无情的“自然风物”不仅情深意长,而且性格各异,就像人一样有了灵魂。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尤其普遍。

在古典诗词中,由于诗人的观感心情不同,很多自然风物被有意地人格化,成了诗人们抒情达意的载体。久而久之,其中一些风物还被逐渐格式化,成为人类某种情感和品质的固定象征。例如,看到梅花,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高洁”、“坚强”,看到“鸳鸯”,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爱情”、“忠贞”……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2)

而对于“明月”了,诗人们更是寄予了十分美好的情感,“明月千里寄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是举不胜举。明月在,情意长!正如这首冷门宋诗《绝句送巨山》一样,意境美到无与伦比,网友直呼:好美好美,被惊艳到了!全诗如下: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3)

在宋代文坛,古诗写得好的人很多,例如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陈与义等等。在他们笔下,宋诗呈现出了一种与唐诗完全不同的艺术魅力,内敛、深婉、富含哲理。但同时,也给人们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宋诗不讲“理”就不是宋诗。

事实上,宋诗并不一定都以“说理”见长。也有一些宋诗情感丰富,韵味悠长,只谈情,不说理。例如宋代诗人刘子翚(huī)的这首《绝句送巨山》。看到诗人的名字,估计很多人都一脸懵逼,这是谁呀?没听过呀!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4)

确实,在宋代文坛,这位诗人十分冷门。很多人可能连诗人的名字都不会读。那么他是谁呢?刘子翚,福建崇安人,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为朱熹义父,史称屏山先生。钱钟书先生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清爽明快。

虽然是一位道学家,但是刘子翚这首诗却没有一点“道学气”,流畅自然,情韵深厚,感人肺腑。尤其是诗作后两句“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美到无与伦比,网友读后,直呼“太惊艳了!”读完后只剩叹息。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5)

试题中的“巨山”是诗人的朋友张嵲,湖北襄阳人。他与作者刘子翚相交深厚,互为挚友。公元1138年,张巨山任福建路转运判官,与刘子翚相识。两年后,他又被召赴浙江临安,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刘子翚便作了此诗,送别好友。

面对朋友的离去,诗人显得非常伤感,流露出浓浓地不舍之情。诗作开篇两句直写朋友的离去,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即将离开福建前往浙江。在福建的两年中,朋友就像“寄托”在异乡的过客,却与我相知相交。离别时,他“一笑翻然”,看上去很洒脱,实际上是故作旷达。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6)

在前两句中,作者一直站在朋友的角度来抒情达意,一点也没有谈到自己的感受。可是,他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早已显露无疑。因为不舍,所以在离别时,他才会特别怀念他与朋友曾经的过往;因为不舍,所以在离别时,他才会特别在意朋友此的神情动作。

诗作三、四句“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转换角度,展开联想,用虚拟笔法想像朋友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以此来寄托自己对他的深切思念。朋友走后,诗人还常常回到他原来住过的地方,回想着他们曾经在一起品茶论道,畅谈人生的情景。

十首最冷门的宋诗(意境美到无与伦比)(7)

此时,一切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了。诗人望着眼前空空的屋子,愈发思念好友。可是,他却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明月来自于寄托自己的情思,韵味悠长,感人至深。明月无情,在朋友走后,依旧每晚照着空空的屋子,天地间只剩下一个多情的诗人孤独地驻留在原地,惆怅不已。

可以说,中国人的浪漫深情,在这首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不直言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是借天上明月的无情来反衬自己的多情。如此一转折,不仅加深了诗作的底蕴,还把情感表现得更加真挚深婉。读完此诗后,让人只剩下一声声叹息!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就是如此令人惊艳!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