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9日,英国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了国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吸引全球目光?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吸引全球目光(吸引41亿人的目光)

吸引全球目光

当地时间9月19日,英国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了国葬。

这场隆重盛大的葬礼吸引了全球目光,从伦敦到巴黎,从纽约到悉尼……全球约41亿人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地人们对这场葬礼的感受和心态颇有温差。有的渴望见证历史,有的想一睹王室葬礼盛况,还有前殖民地国家的民众就此勾起殖民历史的伤痛记忆。

收视率可能创纪录

周一,大约2000名哀悼者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女王国葬,其中包括多国首脑和外国王室成员。

而在场外,关注规模更是空前壮观。

在葬礼“主场”英国,政府将周一国葬日定为公共假期,125家电影院获准为观众直播放映女王葬礼。

英国广播公司(BBC)当天向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现场直播女王国葬特别报道。

全球约有41亿人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了这场葬礼,远超1997年戴安娜王妃葬礼创下的25亿人观看的纪录。

这是英国首次通过电视转播君主葬礼,分析人士表示,这场葬礼的收视率可能会创历史之最,它将女王统治时期的大众电视时代推向巅峰。

同时,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观看一场大型活动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英国之外的地区,人们聚集在英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外,或者在咖啡馆、酒吧、电影院和其他公共场所,通过电视或手机观看远在伦敦举行的盛大葬礼。

欧美:兴趣浓厚

相比其他欧洲国家,与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相望的法国,对女王的去世和葬礼似乎投入更大感情。

总统马克龙不仅亲自出席葬礼,此前还向女王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说,对于法国人而言,她就是“女王”。

马克龙还在推特上发布了一部伊丽莎白二世造访爱丽舍宫并与历任法国总统会见的黑白电影,并附上一句:“谢谢您,陛下。”

为悼念女王,巴黎地铁站“乔治五世”临时改名为“伊丽莎白二世1926-2022”。

法国媒体也是倾情报道女王葬礼。多家全国和地方报纸一再将头版“贡献”给女王。《巴黎人报》的标题是“伊丽莎白二世:世纪葬礼”。

《费加罗报》在头版刊登了女王灵柩的照片,标题是“全世界齐聚一堂,缅怀伊丽莎白二世”。

周一,法国一些广播公司取消了正常节目,转播长达12小时的葬礼实况。

在巴黎市中心,当地人与英国游客聚在一起,在平时播放体育赛事的巨型屏幕上观看仪式。

许多法国人认为,法国对女王去世的反应回答了英国首相特拉斯的那个刁难问题:马克龙是敌是友?

欧洲其他国家的媒体也高度关注葬礼。在德国,公共广播公司专门对女王葬礼提供数小时的详细现场报道和评论,私人新闻频道也同样如此。在西班牙,国家公共广播公司RTVE几乎全程报道了葬礼。

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人们对英国女王的葬礼也兴趣浓厚。

有线电视频道几乎都对葬礼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并成为早间电视脱口秀节目的亮点。

大量流媒体也直播了女王的葬礼:比如Fubo TV、Sling和YouTube TV,并提供免费试看服务。

在纽约一家名为“丘吉尔酒馆”的英国酒吧,19日一早5点半就开始营业,但很快一座难求。酒吧里挤满了王室迷、英国游客和当地电视台记者,他们通过电视屏幕观看葬礼。在为女王送行的一个多小时里,人们低头默哀,现场一片安静。

“我从来没有见过酒吧能安静一小时十分钟,从来没有……那时的场面非常超现实,但是也令人肃然起敬,并且被深深打动。”“丘吉尔酒馆”女店主西尼德·诺顿说。

澳大利亚:冷热不均

一些英联邦国家对女王葬礼的反应则冷热不均。

在澳大利亚,无论是“保皇派”还是“共和派”,几乎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历史性的葬礼。不过,人们的想法并不相同。一些人只想见证历史时刻,另一些人则对盛大仪式惊叹不已。

墨尔本的酒吧显得有点冷清。当大屏幕在播放葬礼时,中央商务区的英国酒吧基本空无一人。

查尔斯·狄更斯酒馆老板约翰·戴维说,有关葬礼的报道“冲淡”了澳大利亚人的兴趣。“在英国,人们会排队数日以表达敬意;而这里的人有点精疲力尽。要消化的东西太多了。”

而在悉尼东郊的达德利勋爵酒店,尼娜·惠特菲尔德和其他顾客一起观看女王葬礼。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她是君主制的坚定支持者,是维系君主制的粘合剂,人们会怀念她。”惠特菲尔德说。

68岁的女牧师珍妮弗·弗菲则在葬礼当天早些时候在教堂举行了小型礼拜活动,为女王祈祷。对于她这一代的许多澳大利亚人,尤其是职业女性来说,女王是力量的象征,她同时扮演着君主和母亲的角色。

在新西兰奥克兰的一家酒吧里,一些顾客认为女王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我们正在失去一项最重要的遗产。”克里斯托弗·威尔肯说。

在加拿大渥太华,人们穿着雨衣,打着雨伞,用列队方式向他们的国家元首女王致敬。

印度:波澜不惊

然而,印度人对于女王逝世和葬礼却显得有些无感。

官方层面,印度总理莫迪并未赴伦敦参加葬礼,而是由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印度总统穆尔穆出席。

印度当地电视台几乎没有播放葬礼,电影院也没有公开放映。

大多数印度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女王几乎没有什么感情。

当被问及对女王去世的看法时,26岁的会计师里沙·玛哈帕特拉坦言,她并不感到特别悲伤,也没有为这件事耗费心神。在她看来,女王过世不会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

对于许多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印度人来说,女王只是唤起他们对剥削和种族主义的痛苦记忆。

“她从被殖民者的财富和奴役中受益,但从未采取任何措施来纠正这一点。”牛津大学研究帝国和君主制的历史学家普里亚·阿特瓦尔说。

不过,也有部分印度人在家中在线观看葬礼,向女王表达敬意和哀悼。

43岁的女教师雅斯敏·考拉就是其中之一。她非常敬佩女王,“面对战争、疫情和无良小报的八卦,她从不动怒,而是以坚忍的意志渡过一切难关。”

24岁的亚历山大•巴拉克里什南也在线观看了葬礼。他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对女王葬礼反应冷淡,部分原因在于君主制留下的复杂遗产以及其他文化因素。

肯尼亚:反响平淡

在英联邦的非洲成员中,肯尼亚颇有特殊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伊丽莎白是在肯尼亚“成为”女王的。当年,伊丽莎白与丈夫菲利普亲王首次访问肯尼亚时,传来父亲——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去世的消息,伊丽莎白就此即位。

周一,当女王葬礼在英国举行时,肯尼亚国内反响平淡。

虽然肯尼亚总统鲁托赶去伦敦参加葬礼,国内主要新闻网络也直播了仪式,但是女王葬礼并未引起这个东非国家的特别关注。大街小巷,一如往常,人们仍在照常营业。

不过,一些肯尼亚人至今记得女王“童话般”的第一次来访。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49岁的保罗·奥钦说,“我们是看着女王长大的,她在这里成为女王,所以我们对她抱有好感。”

但是,对其他肯尼亚人来说,女王的过世让人们回想起英国残酷的殖民历史。比如上世纪50年代,正是在女王统治初期,英国镇压反殖民统治的“茅茅运动”,有150万名肯尼亚人被关押,遭受酷刑和其他暴行。面对法律压力,英国政府于2013年同意向肯尼亚酷刑受害者支付2000万英镑。

英国殖民主义博物馆的肯尼亚研究员苏海尔·奥马尔说,肯尼亚领导人认为宣布全国哀悼女王是合适的,但这恰恰表明我们依然面临殖民暴力的持续压迫。

在英国另一个前殖民地南非,尽管连日停电正在困扰民众,但女王葬礼依然登上国家电视台的头条新闻。

不过,与肯尼亚一样,关于葬礼的报道也引发一系列话题的讨论,包括如何对待英国殖民遗产、如何纪念甚至是否应该纪念女王。

(编辑邮箱:ylq@jfdaily)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廖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