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的创新创业故事(梦想需要资助他的创业初心是帮助他人创新创业)(1)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创业的创字,左边一个仓库,右边一把镰刀;业的繁体字“業”,上面造业,下面一把犁耙。胡冬说,创业,无非就是一个人把粮食装满梦想的仓库,持续不断地耕耘和造业的过程。

胡冬的创业故事足够简单,从大学时代组织“挑战杯”到后来为创业青年打造“加速器”。在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他作为爱迪实验室创始合伙人走上圆桌论坛,分享了他的创业理念。

想要帮助年轻人实践创新创业想法

在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读本科的时候,胡冬就创办了电信学院科协,那还是2002年。当时他参与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只是希望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没想到就此“入坑”,从此十几年一以贯之,以此为事业。

胡冬组织过团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拿到全国奖。之后他直接成立公司创业,但是当时没有人愿意给大学生创业投资。胡冬就来到上海在一家教育机构从事IT管理工作,从互联网题库和O2O教育开始连续创业。两次创业不算成功,团队却花掉了投资人数千万资金。于是,他开始系统总结中国年轻人创新创业碰到的核心问题和痛点。

2011年,胡冬和几个朋友在徐汇区一起创办了帮助年轻人实践创新创业想法的公益组织“启创中国”,用社群的力量帮助每一个渺小的创意想法。“我们希望帮助创意和技术尽快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帮助项目拿到软银、经纬等VC的投资协议。”胡冬说,这个时候,他开始对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有所了解,并且成为上海最早的创客马拉松和众创空间运营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指导下,在徐汇区政府的支持下,胡冬成为腾讯上海创业基地的创始负责人,推动了数十家企业拿到融资,不少企业走到了A轮、B轮和新三板资本市场,其中包括泛娱乐、O2O等领域。

2014年,胡冬联合几家基金创办了爱迪实验室。之所以取名“爱迪”,因为他希望帮助“爱迪生”们,创办和通用电气一样伟大、可以引领生产、生活和科技未来的科创企业。

“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双创事业的兴起。2010年,中国工业GDP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没有内需市场、供给侧改革和年轻人的创造活力,经济发展效益很难又好又快。中国双创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胡冬说。

助力二人创业团队拿到B轮融资

胡冬预见了国际科技竞赛的加剧。2015至2018年,他频繁到硅谷、以色列、东京、首尔等地考察,看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创新生态,也看清了中国在许多“掐脖子”的关键领域,需要有更多的科创人才日以继夜的努力和奋斗。

国家综合实力的竞赛转变为科技、制度和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力的竞争。爱迪实验室初创的2014年,胡冬遇到一个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创业团队,只有两个人。他们想做工业互联网,但当时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投资人重点关注O2O、智能硬件等热门领域。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方兴未艾。项目只有两个小伙子,没有客户,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投资人愿意支持。

但是一个科创中心,不就是要起到更好的社会资源配置作用,去支持那些能真正改变人类未来的事情吗?于是,爱迪实验室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这个团队关于市场切入点和产品定义的核心讨论,帮助制定产品路线图和商业模式。

“那时行业的寒冬,和现在的疫情何其相似。社会需要有人,去对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创项目进行评估和帮助。”当时,爱迪实验室不但出力、出资源,还对整个团队相关支出进行垫款。通过组织创客马拉松,帮助验证解决方案,给予很好的创新氛围和专家支持。在团队创业最关键的时候,在他们生活费和工资发不出的时候,对接政府相关担保基金和创业贷款。“我记得那一年的春节,爱迪实验室请客和团队一起吃了一个年夜饭,我们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胡冬说,这些点点滴滴,说明一个科创团队的成功,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和不同功能组织的支持。一个团队之所以会感恩这个生态,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笔钱,更多的是在他需要雪中送炭,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时候,有人愿意倾其所有,有人愿意与其相伴。一个梦想的发芽和茁壮成长,需要整体的环境给予他足够多的阳光雨露。

这个二人团队最终成功创业,名为“新核云”,刚刚完成了B轮融资。“我们相信这个团队一定会帮助中国工业互联网,更快地完成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塑造。”此番面对疫情,胡冬用“新核云”的创业故事,给那些年轻的初创团队打气。

激励的创新创业故事(梦想需要资助他的创业初心是帮助他人创新创业)(2)

对话 ═

梦想需要资助

记者:你最早是个大学生创业者,为什么后来以帮助别人创业为创业项目?

胡冬:我大学的时候参加了各种创业比赛,这当中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创业者拿不到钱。梦想需要资助,但是真的不好拿钱,英雄莫问出处,但是没有出处的英雄不能叫英雄。

记者:你的爱迪实验室,属于早期加速器,到你那里,创业者可以得到什么?

胡冬:最核心的是3个地方,第一个是帮助他们试错,产品解决方案定位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叫实验室,帮助你低成本试错;第二个是学习,技术初创者很难转变为CEO,我们帮助他配备CEO;第三个是融资,因此我称之为产学研融,它是结构性的,但是并不完整,它依赖于生态,依赖于这个地方有没有高校、风险投资、政策,依赖很多的阳光雨露。当然,我也会投一部分钱。

记者:现在上海有不少加速器,大多背景雄厚,爱迪实验室与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胡冬:我们有技术人员助推新技术在产品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通过针对性辅导和培训,可以帮助团队商业模式和认知水平的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资源对接。还可以帮助团队做资本市场估值和投资人匹配,包括商业计划书撰写和修改等。

记者:在你加速过的创业项目中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胡冬:有新核云和臻驱科技。前者是德国留学生回来从0到1创办工业互联网平台,后者是通用电气高管离职创办功率半导体核心技术企业,两者后来都拿到了B轮以上融资,也都克服了从技术创新者到创业企业CEO的角色转变,并扎扎实实推进技术、产品和市场进程。

记者:面对疫情,你想对创新创业青年说什么?

胡冬:不管外部情况如何,创新创业青年都必须要有“偏执”的精神,对热爱的技术和产品要有足够的投入和坚持。其次要不断更新迭代内心的认知,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抓住市场外部机遇,迅速扩展增强。最后要注重核心团队文化和技能的打造,企业的“企”字,“无人则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