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方言经典大全(气十足系列之山东济宁方言识趣)(1)

古城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七大商埠之一,又是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年来由于四面八方的人员流动,特别受京津江淮等地语言的影响,和当地土语结合形成了许多有明显地方色彩的词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有些词语被普通话所代替,说那些“老话”的人在逐渐减少,不过仔细回味起济宁话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济宁话的词汇十分精炼,充分显示了乡风的淳朴。像“海了”之意就有发了、升了、阔了、扔了等多种说法,“揍么”代表去哪,干啥或戗白反诘别人;“哏”囊括了尴尬、有趣、逗趣、生硬、诙谐;“打发”呢?意为遭辞退、应付、开销、送终等意思。济宁话的词汇又是丰富的,凡恶秧、不耐景、讨人嫌、反感之类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讨厌”来代替。事情或事物差别太大在“大”字前加一个“忒”字,做事有偏差叫“离湖”,不识字叫“不抹黑”,不懂事务或没悟出道理称“不识木”。小孩子贪玩调皮说是“真能作”。事情做得不好,还有混的不好叫“不拽”。“疑心”被贬为“吃味”;对某些事物的称谓济宁也很特别,烧水壶叫炊子,锅盖叫锅坯,水桶叫筲,面糊糊叫白汤,麻雀叫小鸟虫,蝈蝈叫蚰子,冰叫冻冻……对时间的叫法也别具一格,从前称每年,昨天称夜来,下午称晚上,晚上称后晌,药念“叶”,脚念“结”。还有人对某些物件仍沿习多年前的名称,收音机叫戏匣子,自行车叫洋车子,肥皂叫胰子,花生叫长果,地瓜叫芋头,糕点油条都叫馃子。

济宁话还很形象朴素,将黑蝴蝶称黑膏药,蜻蜓称老虎,水饺称扁食,调味品统称为材料。

因为受大运河文化的熏陶,济宁方言妙趣横生,且不乏创造性,透出济宁人的聪明机灵,以及特有的风趣和幽默。讽刺人说话出格称“砍半头砖”,不精明,

不知道变通被说成“騃的不行”,一本正经称“摈的不行”小孩子耍脾气称“鸟”,形容混的不好或做事不顺称“不悒”,反面意见是“打顶板”,想办法称“嗑点子”贬人不稳重称“赤毛”,不正派称“下三烂”,嘲笑说脏话“嘴里毛包”。不知什么原因把智力差的人比喻成二百五、半吊子、烧不熟、芋头;对有把握的事非得加一句“没心烦”;为加重事态的程度和语气在“好”和“孬”之前偏偏加上个“忒”字。“嘣”本是象声词为加重语气在某些话语中,都加“嘣”字,例如:“蹦高”、“嘣矮”、“嘣大”、“嘣小”、“嘣甜”、“蹦苦”……夸大宣传叫“喊喧”,得了便宜炫耀叫“卖乖”“卖喧”,反复的耍聪明叫“忒损了”,过份宣扬高兴事叫“耍恣扬腔”,骗人叫“信人”,不正当告人叫“点眼药”,夸大宣传叫“揳唬”,出门溜达称“转一花子”暗示叫“挑给”,节省叫“会过”、“艰馂”

另外还有不少带有讽刺轻蔑形容之类的词语,让人听起来既形象又诙谐,把做事莽撞没经验比喻成“愣头青”,讽刺高傲为“任武”,炫耀为“卖派”,不务正业为“胡捣鼓”,形容性格孤傲是“异瑞”。“恣”是畅快的意思,“恣”前面常加个“挺”、“嘣”字加重语气。“荒淫”称“怪”。小孩子调皮爱动也称“怪”、也称“皮”。说人武艺技术过硬叫“格霸的”,说某团伙的人都才艺高超叫“个顶个的不寒碜”

另外,有些词语很恢谐风趣:感觉锐敏叫“尖”,叨叨叫“嘴碎”,打扮叫“扎裹”,确定叫“定弦”把发财了说成“砍匾”、“馍馍了”,把奸痼人比做“猴掰眼”,好算计叫“小心眼”,刻薄叫“奸”,鼓吹叫“唱高调”,手语说成“打码子”,技术不熟练是“将通路”“二八抹”

对有违忌江湖上称“放快”的词语,必要时便巧妙的用隐语替代,掐就有戒或减少的意思。例如:掐烟、掐酒、掐饭、掐药等。另外兔子称“跑子”,不成功称“吹了”,骗人术称“戳星”或“星棚”,死鬼称“哀落子”,被劫称“遭短”,厕所叫茅子,上厕称“解手”,人死了称“走了”,“过去了”……

对不好直言的话,只好用隐语:娼妓叫“码子”,非法同居叫“搭伙”,情人对视叫“调膀子”,摆弄风骚叫“卖俏”,忒活跃叫“骨头”,闹口角称为“黏牙疙瘩嘴”“牙尘”,难缠叫“刺头”,吝啬叫“肉头猴”“细鼻抠”,意见不合说成“鸡嘴鸭嘴”、“抬扛”、“磨牙”把闹反腔形容为“尿不到一个壶里”。讽刺贪污者是“饿皮虱子”、“歪笔杆子”。

济宁人说话嗓门大,声音洪亮清晰简洁,不拖泥带水,你听小贩的几声叫喊就别有一番风趣,粗犷委婉震撼人心。“喝粥!”“捲煎!”“烧羊肉!”“锔碗来锔锅!”声如震雷,响若洪钟,赛过当年那罗成叫关,干脆利落。

对非常丰富又复杂的济宁口语,从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弄清其语源,笔者没有进行详尽的收集和考察,当然更谈不上从语言学角度上进行研究。以上列举了一些例语,也算是对乡音的捕捉和回味,藉以抒发内心对故乡的眷恋关爱之情吧。

原载《济宁日报》

2004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