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冀昱樵 张振】从《猎狐行动》《烈日灼心》再到本月初开播的《双探》,段奕宏在多部悬疑探案题材影视剧中饰演了多个警察角色,有的温情,有的冷酷。“把同一职业细化成不同人物,比较难,但也是我感兴趣的,”作为网剧《双探》的主演兼监制,段奕宏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为了避免角色的同质化,自己总是要“考虑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拥抱自己不熟悉的职业”
环球时报:你曾在《猎狐行动》《烈日灼心》等悬疑探案题材影视剧中饰演警察,如何避免此类角色的同质化?
段奕宏:从演员的追求和要求上来说,都想避免相同的角色、人物,“细化”其实是一种能力和追求。《猎狐行动》是经侦,《烈日灼心》是刑侦,这次又是刑侦,如何去细化教育背景、城市地域、家庭背景、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在刑警队中的地位……都是有可能避免同质化警察角色的要素。所以要考虑得多一些、再多一些,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不同于以往塑造的警察形象。
环球时报:饰演警察、军人等角色前你一般会做哪些准备?
段奕宏:该做和不该做的可能都得做一遍吧(笑),要拥抱生活、拥抱自己不熟悉的职业:不熟悉军人,那就下部队;不熟悉矿工,那就去矿场走一走,体验体验;不知道经侦刑侦的区别在哪,那就去座谈一下、查阅一番。大部分是临阵磨枪——“磨枪”当然会起作用,但能起多少作用?要看观察、感受、体悟和想象的能力,这是一种时间的积累。
做监制改变了急躁心理
环球时报:有观众评价你是“剧抛脸”,演的每一部戏都是不同的形象,对此你怎么看?
段奕宏:我是第一次听“剧抛脸”这个说法,不敢说自己有这样强大的能力,背后的难受劲儿只有自己知道。这其实涉及演员的自我保护,简单来说就是不过度暴露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熟知生活中的自己。但是随着作品的积累,观众势必会增加对演员的了解。而保持作品量需要一个标准,不仅仅只在作品的选择上“有要求”,也要让观众保持对演员的一种简单的陌生感。
环球时报:有观众认为你是“硬汉形象”的代表,未来是否计划尝试一些有“反差感”的角色?
段奕宏:当然了,但我不能为了追求一个有反差感的角色而丢掉作品的内涵,因为证明和提高演技一定要遵循作品和人物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创作,一味地为了改变以往形象而让作品内涵变得模糊,这是本末倒置的。
当观众看到一个又一个我饰演的军人或警察形象时,“硬汉”这个标签确实一度困扰着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一种不了解。但纠结和挣扎过后我懂得一个道理:去做,还是要靠作品去证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
环球时报:这是你首次担任监制,有哪些体验和收获?
段奕宏:我们往往会得到一种新的身份或定义的加持,同时感到压力极大。我不知道监制该做什么,这个定义起初把我吓到了。但当我逐渐忘记这个身份,反而能回归创作者的姿态,监制其实还是创作者。这次监制的经历让我能够从新的维度理解作品,也让我急躁的心理改变了不少,多了更多耐心来面对主创人员。
“我不仰仗粉丝量获得演出机会和好剧本”
环球时报:最近国家大力整治“饭圈”乱象,包括粉丝不理智的追星行为,你如何处理与粉丝的关系?
段奕宏:我和粉丝互动很少,有了新作品就在微博上推一下。我更在乎的是观看我作品的粉丝,更愿意从与粉丝的关系中汲取创作动力。粉丝谈得更多的是作品,我的精力自然而然就更多地放在作品上。所以就很好处理和粉丝的关系了,我不仰仗粉丝量获得演出机会和好剧本。认清这一点的话,关注点应该放在哪?踏实感应该从哪寻找?还得从本职工作。
环球时报:广电总局的通知明确要求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对此你怎么看?
段奕宏:生活中一个人是否“娘炮”,应该由其个人负责,由他的家庭和监护人去引导管理;荧屏银幕作品上是否有“娘炮”气质,还是需要考量人物、作品需要,这一点需要根据艺术创作来细化看待,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娘炮”成为当代引导性的审美、追求,那就有问题了,我们民族会担心,国家会担心。所以回归创作者的角度,得有肩负文化使命的责任和心理准备,不要小看演员这份工作,因为他很有可能带来引导或误导。
作者:冀昱樵 张振
来源: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