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夏洛蒂·勃朗特多少岁写的简爱(董元奔自立平等)(1)

(夏洛蒂·勃朗特)

1935年至1936年连载于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的《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夏洛蒂(1816-1855)所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是英国十九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夏洛蒂·勃朗特因而被马克思列入“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简·爱》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在于它准确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一百五十多年以来社会在妇女问题上所呈现出来的硬伤,并艺术的表达了自己的妇女观,那就是自立、平等和母性

夏洛蒂·勃朗特多少岁写的简爱(董元奔自立平等)(2)

(电影中的简·爱形象)

一、《简·爱》的妇女自立意识

出于扩大同盟队伍的需要,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中宣扬男女平等,但是男女平等的基础应该是妇女自立,如果社会不能保障妇女实现自立,男女平等只能是空话。英国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但是它实行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不如后来的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来得更彻底,因此,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时代,封建主义残留依然存在,其中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和她的小说《简·爱》影响最大的是妇女自立的艰难。夏洛蒂·勃朗特以自己的这部代表作大声呼吁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事业,自我掌握命运,在实现自立的基础上谋求妇女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人格平等。

在《简·爱》中,主人公简·爱不仅出身卑微,而且自幼父母双亡,她被寄养在舅舅家中。舅舅死后的多年中,她遭受了舅母和表姐、表哥的长期虐待,而她顽强的抵抗惹恼了舅母,她被送入孤儿院。孤儿院同样是一个肮脏的地方,后来简·爱通过斗争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孤儿院的寄宿学校读书,她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寄人篱下的命运,这是简·爱自我掌握命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简·爱在寄宿学校读了六年书,由于她学习努力,六年中她掌握到的知识远远超过她的同学,以至于她被这所学校安排任教。然而,她看不惯专门摧残女孩子的那个伪君子校长,她感到这所寄宿学校不是一个可以让她实现自立的地方,于是任教两年后的简·爱登报寻求到了一份家庭教师职业,遂离开了寄宿学校,从而迈出了她自我掌握命运的第二步。

简·爱爱上了她的雇主罗切斯特,然而在他们的婚礼正在进行的时候,有人爆料罗切斯特的妻子并没有死。简·爱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此后她拒绝罗切斯特的任何救济,在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中寻找新生,直到她在一个年轻牧师的帮助下在泽地房的一所小学里找到新的工作。这是简·爱对自己命运的第三次掌握。

简·爱为自立所作出的奋斗正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身写照。夏洛蒂早年的命运几乎跟简·爱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她在做了两段家庭教师和一段官方学校的教师之后,带着两个妹妹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办学失败后,她带着两个妹妹写诗、写小说并投稿,最终,她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经济独立,而且在英国文坛上确立了她们永远崇高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夏洛蒂在成名前曾经遇到过两段爱情,她不满于他们出于传统的娶老婆的观念向她求婚,她不需要丈夫养活自己,她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求婚。这是夏洛蒂和她所塑造的简·爱能够勇敢追求自立并且最终实现了自立的思想基础。

夏洛蒂·勃朗特多少岁写的简爱(董元奔自立平等)(3)

(电影中的简·爱)

二、《简·爱》的妇女平等意识

早在文艺复兴运动早期,妇女解放及男女平等就已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大批文艺著作比如文学作品《十日谈》、绘画作品《圣母像》等已经把创作方向转向女性了,但是其男女平等的内容还局限在身体层面。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文艺开始追求男女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的人格平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都是代表。随着妇女大量就业和男女同工不同酬等社会现象的普遍出现,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男女平等的范畴扩大为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

在《简·爱》中,主人公简·爱以妇女自立为基础,是在追求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的同时追求社会生活上的男女平等的。

在家庭关系上,简·爱早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男女平等意识。简·爱寄宿舅母家时,面对表哥约翰的侮辱,她抡起拳头照着他的鼻子狠狠一击,并痛骂他:“你真是又恶毒又残酷!”是家庭关系的不平等激发了简·爱的斗争精神。

在跟罗切斯特举办婚礼时,简·爱不能容忍罗切斯特的重婚行为,坚决终止了婚礼。固然罗切斯特有自己的苦衷,但是在简·爱看来,隐瞒就是不忠,而两个女人“平分”一个丈夫将不会使她获得家庭关系中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在社会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更是简·爱所刻意追求的。

在孤儿院里,院长疯狂迫害女孩子,简·爱带领其他孤儿同院长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院长改善了孤儿院的生活条件,女孩子们甚至能够接受文化教育。“学成”留校任教期间,简·爱又对寄宿学校那位对女孩子专制无礼的校长进行斗争,并最终以“女强人”的姿态离开了那个肮脏之地。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人格上的男女平等,简·爱时常表现得很高冷。简·爱在罗切斯特家做家庭教师时,有一次,罗切斯特请许多朋友到家里会餐,由于布兰妮母女凭借自己的尊贵身份冷遇了简·爱,简·爱遂拒绝接受罗切斯特要她留在宴会现场的要求。

简·爱曾经对罗切斯特说:“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这是简·爱的家庭生活男女平等观。

简·爱后来拒绝了约翰基于传统婚姻的求爱,她宣称:“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还说:“男人……说女人应该局限于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那他们也未免太心地狭窄了。”这是简·爱的社会生活男女平等观。

同样的,《简·爱》的作者夏洛蒂也是一个终生为男女平等奋斗的女人,她临终前一年嫁给了一个长期平等待她的牧师阿贝尼克尔斯,而在此之前好多年她已经成为被英国民众广泛尊重的作家,这既是夏洛蒂也是简·爱追求男女平等事业的胜利。

夏洛蒂·勃朗特多少岁写的简爱(董元奔自立平等)(4)

(《简·爱》中译本)

三、《简·爱》的妇女母性意识

在夏洛蒂所生活的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更先进的社会改造思想——马克思主义还处于早期形成过程中,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诸多不合理现象,夏洛蒂不可能产生推翻这种制度的念头,通过人道主义改良社会不仅是她也是当时整个社会进步阶层的追求方向。因此,在夏洛蒂的作品中,女人不可能成为视死如归的革命战士,她们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并不会采用特别激进的手段,母性光辉仍然会时时散发出来。

在《简·爱》中,对孤儿院里的小伙伴海伦的关爱,对寄宿学校里谭波尔小姐的同情,对罗切斯特所监护的小女孩阿黛勒·瓦朗的悉心教育,等等,都是简·爱母性意识的鲜明体现,而最能体现简·爱母性意识的则是她对表哥约翰和罗切斯特的态度和做法。

简·爱小时候寄宿舅母家时,受到过约翰的长期欺凌,简·爱还因自己对他的反抗而被舅母扫地出门送进孤儿院,约翰是舅母制造她的不幸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帮凶。虽然那时候她和约翰都还是孩子,但是她的心毕竟受到了极大伤害。加之后来十多年间他们就不再有任何来往,简·爱就算不记前仇,他们之间也早就没有了那本来就很淡的亲情了。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家之后,在泽地房的一个年轻牧师的帮助下做了该地学校的一名教师,不久,简·爱得知并获得了自己的叔父死后给自己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同时,她也得知泽地房的这个牧师正是当年的表哥约翰。简·爱没有记着约翰当年的不好,而把自己得到的遗产分给他一半,以资助约翰到印度去传教。

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好长时间都不再有他的消息了,她也无暇顾忌这个欺骗了她的感情的前雇主。后来,简·爱得知罗切斯特的疯老婆纵火烧了罗切斯特的庄园,庄园成为废墟。女人也在放火时跳楼身亡,而罗切斯特在大火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一只眼睛。简·爱同情罗切斯特的悲惨遭遇,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跟他结了婚,用自己的任教收入和叔叔的那半份遗产维持两个人的生活。

夏洛蒂同样是一个母性泛滥的女人。母亲去世时,才八岁的她就开始承担起照料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责任,并带着他们读书、创业和写作,可谓既做姐姐又做妈妈,当然也正是因此她才成为一个极早就能够实现自立的女人。1847年她完成《简·爱》后不久,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因结核病去世,她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以伟大作品《呼啸山庄》的作者、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谢利》。当然,夏洛蒂在《简·爱》的最后让罗切斯特的眼睛因简·爱真挚爱情的鼓舞而复明,这本身就是夏洛蒂伟大母性的体现。

夏洛蒂·勃朗特多少岁写的简爱(董元奔自立平等)(5)

(十九世纪中叶的伦敦)

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塑造了一个“矮个子,脸色不佳,不好看”的但是却具有自立和男女平等观念的欧洲新女性形象,标志着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发展,新成就。而简·爱的母性光辉同样是珍贵的,是那个时代人道主义思想在女性自立和男女平等事业中的体现,当然,包括夏洛蒂在内的当时的资产阶级作家不能认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本质,其母性意识最终会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绊脚石,这是特定时代所决定的,不是夏洛蒂和她塑造的简·爱所能够规避的。

抗日战争后期,应社会呼声,《简·爱》在中国出版单行本,《简·爱》受到当时中国读者的广泛喜爱,正是当时中国包括妇女问题在内的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反映。当然,国民党统治下的那时候的中国与资本主义的英国一样,是不可能解决妇女问题的,真正实现妇女建立在自立基础上的平等,真正使妇女散发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母性光辉,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做到。


【说明】

1、插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2、维权骑士原创保护,转发请告知作者。

(编辑:董尧、霜婵、丰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