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羊总接到了一个保险推销电话,对方告诉我,公司新推出的“牙科险”,是非常难得的优惠产品。(大数据让日常生活都有了工作的侵染,认真如我,主编你就没什么感想吗?)

这让正苦于选题的我灵光一闪,一番拉扯过后,小哥没拿到成交订单,我拿到了本期话题。

今天就来聊一聊,国内市场风头渐显的“牙科保险”。

PART

1

说到牙科保险,那就不得不提全球成熟牙科市场代表之一的美国。

作为牙科大国,美国拥有牙科保险的人数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超过1000家公司提供牙科保险业务,市场估值接近千亿美元,这个体系可以说是非常庞大了。

然而事实上,在牙科保险出现之前,美国人的牙缺失和牙周疾病也非常普遍,有定期检查口腔健康习惯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只有在牙痛到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寻求医治。(没错...这与前些年国内口腔医疗环境的相似度高达99.99%......)

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牙科诊所、雇主、患者五位一体的口腔保险制度:保险公司筛选合作的牙科诊所,以量压价,推出保险业务;雇主将补贴牙科保险作为一项企业福利,吸引员工,减少病假,提高生产效率;有保险补贴的患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相对可靠的医疗服务,改善口腔健康;牙科诊所在无需营销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客户;政府方以税务政策及相关法规来支持并监督制度运行。

口腔检查有没有必要查crp(看牙保or薅羊毛)(1)

某种程度上,这算得上是一种“政府强制国民看牙”的保健制度,而这一制度在后面的多年,也反向推动了美国牙科行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调整手段,鼓励大众购买牙科保险。而雇主通过将牙科保险作为一种福利补贴,集中了参保资源,不仅可以与保险公司谈判,从而降低保险价格,也可以扩大参保范围,普及大众参保率。(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点点点点.....类似于我们入职缴纳的医社保)

其次,保险公司在获得了大规模的客户资源后,在整个环节内就有了一定重量的话语权:通过审查合作的牙科以及牙医的资质,保证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医疗安全乱象大幅度减少);在赔付过程中实现对治疗流程的监管,降低医患之间的专业信息不对称性,避免过度治疗或者恶意治疗,并可以代表患者与诊所进行纠纷交涉,全面保障患者的权益;将预防性项目(例如洗牙和健康检查)设置成低价或免费的福利优惠,促使参保人养成“早预防、早发现”的健康习惯,从而提高国民的口腔健康

最后,牙医及牙科诊所算得上是保险制度中最“弱势”的群体了,不仅要接受价格上的妥协,其治疗流程还要受到把控,一不小心就会被保险公司拒绝赔付。

但与此同时,对于他们来说,保险制度的获利点也集中在最为重要的客户资源上,上榜保险公司“白名单”等同于有了客源保障,而保险制度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开发牙科市场,提高市场渗透率。毕竟,当口腔治疗成为大众刚需的时候,还怕没有生意吗?

口腔检查有没有必要查crp(看牙保or薅羊毛)(2)

就这样,美国牙科市场在牙科保险制度的推动下,开始走向一个正向循环的发展状态,并在几十年内快速的成熟起来。

如此看来,牙科保险业务的发展,对于一国的口腔医疗市场的进步影响还是很大的。那么,对于需求日益增长、发展空间相当可观的国内口腔市场,牙科保险是否也可以成为值得期待的朝阳产业呢?

PART

2

虽然牙科进入集采的呼声越来越大,趋向性也越发明显,但就过去及现在来说,社会医保能够报销的牙科范围非常有限。看牙价格不菲,自费占比较大,大众的消费意愿不高,市场开发受限,这一切都导致了国内牙科保险业务的开发意愿及尝试动力的不足

在现实治疗非常不饱和的背景下,牙科保险也难有可观的盈利市场,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水花。

所以,在国内的200多家保险公司中,有提供牙科业务的屈指可数,根本无法形成能够撼动市场发展结构的规模化力量。

此外,国内的齿科保险属于“逆选择”的保险项目,这也是它与一般医疗险的明显差别之一。

“逆选择”是指投保人在已经出现风险甚至保险事故的情况下,再去投保相关保险,从而获取保险赔偿金的行为。

常规来说,投保一般的医疗险,为避免“带病投保”,保险公司都会要求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出具相关的健康证明。但齿科保险却是能带病投保的产品,很多客户都是即买即用的有着明确治疗需求的人。

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种逆选择的风险是很大的,毕竟国人的牙齿健康问题普遍严重,而且治疗周期也比较长,如果有了这么大的空间可以将治疗费用转移给保险公司,那保险公司的羊毛早就被薅的跟葛大爷一样了......

所以,一般的医疗保险对于牙齿治疗这一块规定,普遍都是免责的。很多高端医疗险虽然会有理赔,标准也是相当之苛刻,而且赔付比例也不高,动辄上万块的种植牙之类的,就更不用想了。

口腔检查有没有必要查crp(看牙保or薅羊毛)(3)

(图片来自深蓝保公众号,侵权删)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保险公司愿意费时费力的推出牙科保险产品呢,总不能是心甘情愿的被薅羊毛吧?

PART

3

上边已经说了,齿科保险是不同于一般医疗保险的,所以也不能以普通医疗保险的模式来定义它。

齿科保险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对接的合作方基本为私立诊所,当然,这些民营机构的资质还是有保障的,这里并没什么问题。

但同时,这也使得国内齿科保险,在目前阶段的本质,更趋向于品牌商业合作

首先,国人对于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大部分还处于“疼到无法忍受再去看”的阶段,能定期护理牙齿的更少之又少,稳定的社会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

所以,诊所机构要想保证客户源,不仅要积极开拓市场需求,也要在有限的消费群体中抢好客户。

除了普遍性的营销与推广,保险公司也是一个可以有效引流的中介,合作的好,就是一个双赢、甚至三赢的商业闭环

简单说来,保险公司推出优惠的牙科保险业务后,可以为合作机构吸引不少需求趋向明显的有效消费者,当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收获一批“小治变大治、单次变长期”的优质客户。【羊总就在一次团购洗牙后顺手补了7颗龋齿,过了2个月又买了几千的冷光美白,最后直接正畸安排上,接诊的牙医直呼这牙(他)洗的值......】

同时,需求明确的消费者也确实通过保险项目获得了优惠,对于这种模式的认可度会在潜意识中加深。

而保险公司卖出牙科保险可能不会赚到什么钱(但也亏不了),但却能收获到一批高认同度的保险客户,后续再挖掘其他保险需求时,自然也会顺利不少。

所以,市面上大多数的牙科保险,基本算是保险公司和民营牙科联合推出的优惠产品,可以看做是高阶版的优惠券或打折卡,其“保险”属性并不高。

PART

4

这里,想必有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那为什么美国的牙科保险就能发挥出“保险”的功能呢?难道美国的牙科保险和常规医疗保险的重合度很高吗?

首先科普一个“热知识”:在美国,“医疗”和“牙科”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口腔检查有没有必要查crp(看牙保or薅羊毛)(4)

虽说也会有一些边边角角的牙科项目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报销,但现实中超过95%的牙科保险都是独立于医疗保险的,可以说基本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险种

不过嘛,这也并不影响美国的牙科保险毫不客气的“借用”医疗保险的概念。

例如羊总在网上查到的,美国牙科保险中奇葩的高岭之花—— “缺牙条款”:如果投保者的某颗牙是在投保之前就缺掉的,那么即使在保险生效期间才进行补修,保险公司也分文不负责。

口腔检查有没有必要查crp(看牙保or薅羊毛)(5)

是不是很熟悉,这不就和前文提到的医疗保险中的“带病投保”免责一个意思么?

而且,除此之外,在美国,很多常规且“高价”的项目也不在牙科保险的理赔范围之内,适用广泛的仍然是那些平价且普遍的治疗和预防项目。

所以,哪怕要对标产业发展十分成熟的美国,牙科保险也不能与“保险”混为一谈

美国牙科保险真正的影响意义,是以体系化的分工与监管,赋能市场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其牙科保险制度下,诊所对于市场推广的依赖大幅度降低,可以更专注于自身的医疗和运营;再比如,患者无需多费神于分辨其并不熟悉的治疗过程规范与否,只需要选择最方便于个人生活的就诊安排,让看牙这件事更加简单高效……

这些,才是牙科保险制度提供给大众的更大的价值。

口腔检查有没有必要查crp(看牙保or薅羊毛)(6)

中国的牙科市场起步较晚,加上消费意识与科学认知的不平衡增长,以及各种资本挟裹以及行业乱象的层出不穷,在快速增值的同时,其整体发展结构也缺乏着一定的稳定性与健康性。

所以,牙科保险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单纯是一个时髦的商品名词,其背后蕴藏的影响意义,要远超过这个名词本身的商业深度。

而要真正实现这一切,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牙科保险产业来说,还是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