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是教育界公认最重视阅读的一位。她认为读书是保养,不是治病。孩子不是为了成为学霸才阅读的,而是通过阅读获得持续的成长。

阅读为何如此重要?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没有权利不热爱母语。从一出生,我们就被界定了民族语言和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上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但是我们现在对语文的敬畏,似乎欠缺了一点。比如用“陆陆续续”造句,有的孩子就闹了笑话:“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一个孩子能有几个爸爸啊?

刚学造句的孩子闹笑话似乎情有可原,可学了12年母语的孩子也一样会闹笑话。

我女儿高考前,我曾拿回一些考卷做分析,发现这些学生闹出的笑话不比一年级的学生小。“当俞平伯为钟子期摔琴时……”俞平伯1994年去世,而钟子期是2500年前的人。请问,俞平伯怎么为钟子期摔琴?还有像“居里夫人发明了鱼镭”“司马迁多次遭受宫刑”等。

让人看了真着急,所以我总说,别拿母语不当回事。丢了母语,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母语现在越来越单调了,一开电视全在耍贫嘴。画面代替了大脑,形象代替了思考。有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全世界儿童的智力下降了10%,原因是少了想象力,声光电代替了一切。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去阅读!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1)

为什么说阅读能力决定学习能力?

一是阅读能力是整个学习能力的核心。

很多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他读语文教材不就是在学习阅读吗?我想说,不是这样的。语文教材的学习不能代替整个儿童时期的阅读,光靠语文教材,每个学期薄薄的一本,三五万字而已,是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三年级之前,孩子就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2)

二是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

如今,互联网发达,人们获取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所以死记硬背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有些能力却比以前更加重要了,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阅读是基础。

9岁之前是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一阶段,叫学习阅读;9岁之后是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二阶段,叫阅读学习。也就是说,9岁之前,孩子要初步学习并掌握阅读这个工具。

等到9岁掌握了阅读工具之后,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对各种类型书籍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9岁,正是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此时也是学习最容易分化和滑坡的阶段,中外都一样。为什么会产生学习上的分化和滑坡呢?除课程难度加大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看孩子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能力能跟上,那孩子的学习就上去了;如果阅读能力没跟上,那孩子就会被分化下来,造成成绩大幅滑坡。

日有所诵,必有收获

语文没有创新,语文就是组合。我总是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把语文学好,高考文理都不分家了,语文高考在做大力度的改革。

其实,生活中这些也能用上。有些女同志比较强势,不够温存,说话比较刺耳:“在哪呢?咋还不回来?做不做饭了?”如果想改,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比如,你老公到家正换鞋,你就可以给他读诗:“每次听到您,下班回家的脚步,我心中的快乐,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想象一下,会是什么结果?

第一种情况,你可能从来没这么温存过,他大吃一惊:“你没病吧?”

第二种情况,他对母语有感觉,听懂了:“我以后注意,今天我家这位表达得真好!”

第三种情况更精彩,他曾遇到过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听到之后马上抬头说:“好的,亲爱的,我以后一定按时回家。”

关于诗,我还想说一件事。我让学生们读过一首诗叫《母亲节》: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的眼泪就不听话

每逢这个日子,老师就要我们画妈妈

每逢这个日子,弟弟就画我的脸,再画上妈妈穿过的衣服

弟弟说,这就是妈妈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就更思念,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一个学生读了之后第二天没来上学,他妈妈打电话给我:“老师,求您给我儿子说句话吧。”原来,孩子死活不让她下床,“怕妈妈睡在荒野中”。

我在电话里对孩子说:“诗里的妈妈不是你的妈妈,但我懂得你对妈妈的爱,你来学校我再给你讲其他的故事。”

后来,我对这位妈妈说,你务必把这件事记下来。将来你儿子结婚,我一定要参加,我要讲讲他7岁那年发生的故事。我要让他的妻子知道,她选择了这么一个人肯定错不了。谁说,我们只是学了一首诗而已?

想想我们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么的深刻和经典啊!有太多太多好的诗篇,我希望家长们能一起来品品、学学,睡前领着孩子读读。日有所诵,必有收获。

一句话,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3)

父母为孩子朗读

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阅读能力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认读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的。

2.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

3.鉴赏能力这是对文章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朱自清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操练”。

4.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活用能力指阅读的迁移能力,能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阅读技巧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应该是为孩子朗读,打开孩子的阅读大门。

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朗读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优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朗读的是韵文,则能使孩子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有助于孩子对语言美和对作品的理解。

美国曾发起过一场“运动”——号召母亲们每天抽出20分钟为孩子朗读,从婴儿起直至中学阶段,以作为对抗电视机、游戏机的有力武器。我认为中国的母亲可以学习这一点,拿起“朗读”这个武器,向“电视儿童”和“游戏儿童”说“不”。

为孩子朗读,我认为有4个要点,供父母们参考。

1.朗读的开始:朗读开始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可以从新生儿期就开始。

2.朗读的规律:最好睡前朗读,并养成习惯。“习惯”即为“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朗读者。

3.作品的选择:选择好书,不仅儿歌、故事可以朗读,经典著作、名篇佳作都可以。

4.朗读的方式:朗读者一定要有表情、抑扬顿挫地朗读。

最后,我还想讲讲读书的价值。有些家长说,你这么强调阅读,是不是孩子一爱上阅读,就能成为学霸呢?当然不是。

读书是保养,不是治病。孩子不是为了学霸才阅读的,而是通过阅读获得持续的成长。

这就好比面对工作压力,忙碌对你其实是有滋养的,游手好闲反倒容易使你营养不良。时代在发展变化,若你原地踏步,那你的个人价值就被打了折扣,你必须通过持续地学习来实现自我保值与增值。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推荐书单

暑假和新的学期,家长都会为孩子买很多书籍。下面窦桂梅校长根据清华附小每学期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给喜欢阅读的孩子们开了一张书单:(3~4年级的书目)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4)

3~4年级的必读书书目(部分):

1.《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或《森林大熊》(绘本)

2.《森林畅游》或《月亮不见了》(几米)

3.《夏洛的网》(美)E·B·怀特 任溶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4.《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乔治·塞尔登

5.《长袜子皮皮》(瑞典)林格伦

6.《爱的教育》(意大利)阿米琪斯

7.《犟龟》(德国)米切尔·恩德

3~4年级的选读书书目(部分):

1.《笨狼的故事》(1、2、3)汤素兰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足球大侠》张之路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狐狸小学的插班生》北董 春风文艺出版社

4.《小巴掌童话》张秋生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5.《蓝鲸的眼睛》冰波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6.《女巫》(英)罗尔德·达尔 任溶溶译 明天出版社

7.《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杨松 任溶溶译 明天出版社

8.《帅狗杜明尼克》(美)威廉·史代格著 赵永芬译 新蕾出版社

9.《文身狗》(德)保罗·马尔著 陈俊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0.《大盗贼》(德)普鲁士勒 陈俊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以上是清华附小和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推荐,供学生、家长们参考。

人物简介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5)

窦桂梅

全国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END

作者:万木春

编辑:壮青青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