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是线形的,给你一个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当一串字母像一条线那样组合起来,才产生意义。然而,作为方块文字的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举个例子,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越原始的,其体现人文性也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深刻。因此,汉字中所含有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让我们窥见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头,对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带来有益的启示。
(53)成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 甲骨文“成”,由“戌”和一个指事符组成。“戌”是一种宽面长柄大斧,下面有一指事符,表示斩落之物。斩物为誓,是古时候发誓的一种风俗。大斧挥动,所斩之物(牺牲之兽首,抑或案几之一角)落地之时,盟誓即宣告达成,之后任何一方不得反复,再生变化。由此,引申出“办好了”、“定形了”、“达到”等含义。
甲骨文“成 1”
甲骨文“成 2”
- 金文和大篆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由“戌”及短竖指事符组成。金文和大篆的“戌”下部加了一短撇,也是指事符,表示人手握斧柄之处:
- 小篆“成”从戊从丁,仍像高举大斧重重砍下。 “戊”与“舞”同一音系,有舞动大斧的含义;而“戌”与“徐”同一音系,有徐徐举起之意。但不管从戊还是从戌,都是举起大斧斩落物体的象形:
小篆“成”
- 隶化后,写作:
隶书“成”
“成”的本义:仪式达成,盟誓确立。引申出“办好了”、“定形了”、“达到”等含义。
衍生含义:
扩展了解:
“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大器晚成”是成语,出自《老子》的通行本。意思是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但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书,其中有分别用古隶和今隶抄写的两种版本《老子》,古隶版《老子》的“大器晚成”这一章文字全都漫涣莫辨,而今隶版《老子》这一章则非常完整,一字不缺。人们赫然发现,书中写的是“大器免成”而非“大器晚成”。
再回到《老子》上下文一看,“大器免成”显然与上下文的意思更加一致和贯通。《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节录:“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前两句,“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像污黑;“大方无隅”,最方正的没有棱角;其后,“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即是没有形象。因此,“大器免成”更加符合上下文意思的一贯,理解为:最大的礼器是没有形状的。
其他汉字解释:
观 、 自 、 在 、 智 、 用 、 义 、 新 、 贤 、 能 、 礼 、 好 、 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