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是生命对美好的追求,道德人是生命对融入社会的基本诉求。

完美人是一切美好的综合体,道德人是一切对、正确的综合体。

那么问题出现了,不同的人,对美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人,对正确有不同的定义。所以,什么是完美人的最终形态?什么是道德人的最终形态?如果找到最终形态,然后,对完美人和道德人的最终形态进行均衡,岂不是所有的内耗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个最终形态,解决内耗的终极手段,就这个想法的性质而言,也属于完美人的要求、诉求)

1、完美人和道德人的构成

完美人直观体现的想法是:这样是好的,那样是不好的。

在出现“这个是好的”这个想法之后,再进一步地追问一下:为什么这个是好的?在这个问题之后,会有两种感受:

第一种感受是,这本来就是好的啊;

第二种感受是,别人都说这样是好的啊,或者,这样有利于某个目标。

为便于后续分析,将第一种感受的好,定义为:内在完美人;将第二种认为的好,定义为:外在完美人。

这样,内在完美人指的是天然认为的好,没有任何理由的好;内在完美人是意识到的,有理由的好。

对应的,道德人直观体现的想法是: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

同样,在出现“这样是对的”的想法之后,再进一步地追问一下:为什么这个是对的?在这个问题之后,会有两种感受:

第一种感受是:这本来就是对的啊,没有任何理由的对;

第二种感受是,别人都说这样是对的啊,或者,出于某种理由,这样是对的。

同样,将第一种感受的对,定义为:内在道德人;将第二种认为的对,定义为外在道德人。

怎么和精神内耗的人好好在一起(04关于精神内耗完美人和道德人的构成)(1)

2、对完美人和道德人的影响因素

内在完美人指的是天然认为的好,内在道德人指的是天然是认为对。

天然认为的好,天然认为的对,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这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三观不同,没法交流;或者,三观相同的人,才能聚集到一起。结合生活常识,可以得出这个样的结论:内在完美人和内在道德人,不存在终极(唯一的内在完美人和唯一的内在道德人)。

外在完美人和外在道德人,是受到所接触的人的影响,所归纳出来的好、对。那么,必然的,每个人所接触的人是不同的,不同人所归纳出来的好、对,也是无法统一的。当然了,外在完美人和外在道德人,是可以相互讨论的,进而相互理解的。而在接触讨论讨论了外在完美人和外在道德人之后,各自分开,各自继续会遇见不同的人,进而归纳的外在完美人和外在道德人又产生了不同。

也许,在这个角度也解释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因此,外在完美人和外在道德人,也很难存在唯一。

综上,结合对内在完美人、内在道德人、外在完美人、外在道德人的分析,发现,终极的完美人、终极的道德人,是不存在的。

这样,面对完美人这样的要求:什么是完美人的最终形态?什么是道德人的最终形态?如果找到最终形态,然后,对完美人和道德人的最终形态进行均衡,岂不是所有的内耗问题,就都解决了?

可以在博弈结中这样均衡了:

平均情况是: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完美人和道德人。因此,完美人的要求(完美人和道德人的终极形态)太高太高了。只要可以对自己的完美人和道德人进行均衡,那么,就已经比原来的无法均衡完美人和道德人的自己,强多了。这已经是属于优秀了。

3、内在完美人、外在完美人、内在道德人、外在道德人,可以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社会中,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出现精神内耗。原因是:社会道德,对女人的要求高于对男人的要求,因此,女人的外在道德人会比男人的外在道德人更加苛刻,更难以被自我均衡,而自我无法均衡,内心出现冲突时,就会产生精神内耗;

好好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后,更容易出现精神内耗。原因是:自小到大习惯了优秀,内在完美人的要求更加苛刻,周围人对自己的期待更好,导致外在完美人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最终导致完美人更难以被自我均衡,而在无法均衡,内心出现冲突时,就会产生精神内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