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专栏作者 冯玮

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理论,叫“语言世界观”(Language Weltanschauung)理论。按照他的这一理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是由语言结构决定的。之后,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又提出了“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按照他们的理论,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这三位学者的理论对分析日本人对事物的认识、思维习惯和日本文化特征,颇有启发意义。日语几乎没有淫秽的脏话,似乎比较“干净”。但事实上日语有“暧昧”的特点,很多淫秽的词语,都以婉转的方式显示。

50个字的演化过程(随时代变化而演化的)(1)

日本人经常用“H”说别人“好色”。为什么仅用一个字母说别人好色?1952年4月13日《周刊朝日》有这么一则报道:“东京新宿某个电影院。因为是星期六下午,人非常多,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很多买了站票。在站着观看影片的观众中,突然有个女孩尖声呼叫:‘啊!エッチ(H的日语发音)!’‘在哪里?在哪里?’‘就在我旁边!’这时,只见三四个女学生旁边,一个中年男子挤开人群迅速溜走。原来,这个男的趁着影院漆黑一团,对女学生伸出了‘咸猪手’。”

“H”是日语“変態”(音Hentai)的首字母,是指令人讨厌的男人做的令人讨厌的事。在挤满人的电车、电影院,时常有被这种男人的‘咸猪手’摸到的女性尖声呼叫‘H’,寻求同伴帮助”。

也就是说,“H”是指性方面的下流行为,或有这种下流行为的人。在日语中,有一个名词专指这种人,叫“痴漢”。“痴漢”谷歌译为“性骚扰”,百度译为“流氓”,有道译为“色狼”,但显然都不太确切。日本人所以称这种事和这种人为“H”,就是因为有这种“性嗜好”的人,实属变态。

“H”作为“好色”的代名词,在1920年代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英语“丈夫”(Husband )和“他”(He)这两个名词的首字母都是“H”,于是“H”就成了女高中生称呼“男人”的缩略语,并且和“性”有关。到了1940年代,“H”成了贬义词。1971年田中小实昌发表的小说《香具师之旅》,在描述1940年代末的日本社会时写道:“即便在那时候,也已经存在‘H’这一说法。那是女性创造的。‘H’是He的首字母,表示令人讨厌。”但通常认为,舟桥圣一1955年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小说《白色魔鱼》,是使“H”这种说法开始流行的契机。小说中,女企业家紫乃在评价某男的时候说,“那家伙不会是个H 货吧?”“H货”就是在性方面令人讨厌的“嗜好”。

虽然具有特定含义的“H”这个词很早就已出现,但真正广为人知,则是在1980年代末以后。当时,著名主持人和演艺人明石家秋刀鱼和岛田绅助在综艺节目上的使用,使“H”这个词或者说这种说法迅速蹿红。所以如此,主要因为日本泡沫经济迅速膨胀后,社会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的工作面临很大压力乃至出现“过劳死”,有些人需要以表态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抑郁。一个名词取得“市民权”和“居住证”,能够在社会上迅速普及,是时代变化不可忽略的反映。“H”引起广泛关注,并不例外。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