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典 张家振 上海报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碳中和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碳中和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齐头并进助力绿色转型)

碳中和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

本报记者 于典 张家振 上海报道

“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汽车行业的碳减排对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近年来,众多车企纷纷积极行动助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自主品牌从“陪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推进低碳转型,一方面要建设完整的新型能源体系,坚持多元化技术路线协同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补能体系建设,解决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后顾之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也指出:“多技术路线低碳共存符合中国国情,内燃机的存续应该由能源供给和市场消费决定;电动化、氢能化和生物质燃料是汽车零碳发展的产品方向,是迈向‘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明确“碳中和”时间表

作为仅次于工业、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汽车交通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其中,汽车的碳排放量又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显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一辆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减少超四成。中汽数据有限公司预测,通过车辆电动化转型以及相关减排措施,2030年,我国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缩减至10.3亿吨,到2060年能够缩减至1.6亿吨。

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看来,推广新能源汽车还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通过逐步转型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在产品端持续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及低碳燃油车型的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一汽集团、东风公司、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都已提出明确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表示,上汽集团将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根据王晓秋公布的减碳执行思路,上汽集团将以产品端为核心,加快向生产端和使用端延伸,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

“为了实现减碳,在产品端,上汽集团计划提高纯电动车型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占比,改善电耗指标,降低产品碳强度。”据王晓秋介绍,到2025年,上汽集团规划在全球实现新能源车销量超270万辆,占上汽集团整车销量的比重不低于32%。

据了解,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以及“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行业变革趋势,上汽集团持续推进创新转型战略,全力冲刺“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加快推动智己、飞凡、享道Robotaxi以及洋山港5G L4级智能重卡“四大标志性战略项目”攻坚落地。

长城汽车则在汽车业内首度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其中,2023年,建成长城汽车首个零碳工厂,建立汽车产业链条的循环再生体系;2025年,长城汽车将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80%。

多元化技术路线并行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实现低碳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探索和完善。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要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汽车产业实现“双碳”转型,既处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整体转型之中,又影响着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合理能源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多元化技术路线的共同发展。在新能源化转型过程中,也应当考虑探寻纯电驱动以外更多的可能性,重视能源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自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由此引发的新能源革命也加速了汽车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的步伐。众多车企在坚持多元化技术齐头并进、加码电动化技术的同时,在氢能、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以宇通客车为例,在氢能领域,宇通客车致力于聚焦“制氢、运氢、加氢及运营”等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宇通燃料电池客车已在河南省、江苏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陆续投放。

而吉利控股集团则坚持深耕甲醇技术领域,旗下远程甲醇重卡近期已在海南省交付。截至目前,远程甲醇重卡已在新疆、山西、内蒙古、陕西和云南等多个省区投放推广。“自2005年启动甲醇汽车研发工作以来,吉利始终在甲醇领域坚持科技创新,携手上下游产业链,共建甲醇汽车生态链。”吉利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今年6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了“2045年实现全链路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了新能源技术多元化发展战略,而“甲醇汽车”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

对于持续开展甲醇汽车研发工作的原因,吉利控股集团方面表示:“任何一种单独的能源都不是最有效的‘碳中和’解决方案,必须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利用,才能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坚信,具有中国特色的甲醇汽车,将同电动汽车、氢能汽车一起形成合力,为实现国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将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实体经济发展上保持初心,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绿色低碳上展现新担当,在共同富裕上打造新风貌,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

业内人士表示,汽车行业在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配套,减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等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补能问题被认为是新能源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换电模式为例,近年来,依托高效、安全、经济以及对电网友好等优势,换电模式逐步受到市场重视,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码。但不同规格的补能设施重复建设,不同车型的换电端口互不兼容等问题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速度。

据中信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建换电站数量将突破1万座,保有量突破3万座。2025年,我国换电站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2亿元,用电市场规模有望达138 亿元,运营市场规模有望达606亿元,换电市场规模合计超过千亿元。

各地政府正积极布局补能生态,为新能源汽车的稳步发展铺平道路。日前,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起草编制的《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充换电设施、加氢站、氢气储运中心、氢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 充电桩”设施建设。

根据武汉市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达到25万辆的使用规模,中心城区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应急车辆除外),力争推广应用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1200个集中式充换电站、45万个充电桩;建成30座以上加氢站,构建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服务体系。

此外,在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车企也开始加大在换电领域的布局力度。近日,由上汽集团联合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宁德时代、上海国际汽车城共同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能智电”)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40亿元人民币。

上汽集团方面表示:“捷能智电将依托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遍布全国的5万余座加油站网络,升级打造‘可换电、可充电’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在车型方面,上汽集团旗下飞凡、荣威、MG、大通等品牌,即将陆续推出换电车型,覆盖SUV、轿车、MPV及商用车等全部品类。”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有着先发优势,应当紧抓这一轮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张翔分析认为,“各地应逐步引导车企更积极地推广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实现转型发展。车企在积极转型的同时,也能从市场新需求和绿色经济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