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儿咬文鸟牙(豆汁儿咬文高曾祖)(1)

豆汁儿咬文

知识不是逗你玩儿,豆汁儿带你学知识。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乃九族,人之伦

古装剧看多了,“九族”变成了一个令人胆寒的词。皇帝老儿一生气,就要诛九族,几百口子被押赴刑场,咔嚓咔嚓,一个家族便彻底消失了。

九族有没有这么多人?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九族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各数四代;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九族分三个部分:父族三代,母族三代,妻族三代。皇帝老儿所诛的,或许是第二种,我却认为,第一种更有道理。

族这个字,原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同姓的直系亲属的聚居单位。左边的方字旁,象形的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右边的一半,象形的则是刻有某种花纹的箭头。合成之后所会的意,有人解释说是同宗同姓的人聚居在一起,会立一面旗,上面画着自己这一族的LOGO,以告诉他人这是我们的地盘;还有锋利的箭头,用以警告并击退那些觊觎本族财物的敌人。

姓的统一,是族的基本特征。因此,以父族、母族、妻族为九族的说法似乎不太可靠。(尽管这一说法东汉时就有学者提出)

真正的九族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这个族,在同宗的基础之上,又有代、辈的涵义。从自己开始,向上数一代是父亲,再上是祖父,然后是曾祖父,高祖父;向下第一代称子,第二代称孙,第三代是曾孙,第四代是玄孙。

之所以用九族作为一个单位,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九是最大的阳数,本身就包含着“无穷大”的意思。第二,以每“族”之间20年的年龄差计算,一个人20岁时,父亲40岁,祖父60岁,曾祖父80岁,高祖父100岁——已经接近人类自然寿命的上限。也就是说,一个无比幸运的人,他或者可以见到自己的高祖父,或者可以见到自己的曾孙。超越九族的幸运,尚未见诸任何记载。

高,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座吊脚楼的样子。在刚刚离开洞穴开始构木为巢的远古时期,这样的楼一定是整个氏族聚居地最高的建筑物。以这个字(词)来命名我们能见到的最高级的长辈,是极为贴切的。后来有的王朝把开国之君的庙号也称为“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

曾,甲骨文的字形是锅内置水,水上置屉,用火加热,蒸汽可以把屉内的食物蒸熟。引申义的出发点,在于隔着一层。曾祖父的曾即取此意,表示祖父之上的又一辈。

祖,原始的字形只有右边的“且”,中间的 “=”是指事符号,所指的事是平分祭祀祖先时的祭肉。之后又引申为平分祭肉祭祖的地方,再引申为需要认真虔诚祭拜的祖先。“示”这个偏旁,意思是上天通过各种天象对人类所做的告示。以虔诚之心祭祖,显然是上天所乐见的。但此时的“祖”指的是全族的共祖,或是在本族历史中功劳卓著的传奇英雄。“祖父”这一专称,大约是因为父亲就是孩子心中的大英雄,所以给自己的孩子讲述自己的父亲,就称之为“祖”了。

父,本义是“斧”。甲骨文的字形是一个手的形状,加一条指事的竖,表示这是一个手持的生产工具。后来被用来指手持工具进行生产的男人。要注意,在“家”这个单位没有稳定之前,本族身强力壮的男子都可以被称为“父”。“父”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之后,生产之余,他又有一个新的任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养不教,父之过。有的学者据此把“父”的原始字形解读为手持棍棒教导孩子,也有些道理。

子,是一个襁褓中的幼儿的形状;孙,是在“子”的旁边加一个“幺”,表示比“子”更小的“子”。

玄,再现的是搓草绳时,一点一点添加新草,从而使绳越来越长的场景。后来演化出两个引申义,一个是有规律的变化,一个是远,远到看不清的远(老子所说的玄,就有这个意思)。玄孙,就是比孙更远的孙。再隔一辈呢?是曾孙。

孔子认为孝悌是治国之始,理论的根基是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国是最大的社会单位(在天下大同实现之前),每一个个体,倘若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家中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处理与九族所有成员的关系,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局面。

伦,是先哲们对家族之内秩序的总结。这个字的本义是一种极古老的管状乐器,称为“龠”,形状为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在一起,用以吹奏和音。对于听者来说,最要命的就是有哪一根竹管淘气,跑到别的音区里去,那发出来的就是刺耳的噪音。中国历史上的商纣王、隋炀帝等暴君,后人始终不肯原谅他们,就是因为他们“乱伦”的行为,是推崇中正平和的主旋律的中国人,所不愿听到的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