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路跨苏州河的桥就叫“江宁路桥”,不过,这座桥还有一个现在的上海人不太理解的俗名——造币厂桥,这是因为在老桥的北堍,即今天江宁路桥的北引桥的东侧就是中国著名的生产硬币的工厂——上海造币厂,站在桥上还能看到一幢设计精良、风格独特的造币厂建筑。关于这个造币厂及建筑的故事真不少。 币的繁体为“幣”,即缯帛,古代常用作祭祀或馈赠的礼品。后泛指礼物。《管子》中释:“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币(古代货币名称)为下币。”于是“币”就成了财富和钱财的代词。古代使用金属货币,而民间通用的货币是铜钱,于是货币也叫做“钱币”,所以“币”通常指金属货币,即今日所谓的硬币。坐落在苏州河北岸,光复西路17号的上海造币厂就是上海第一家硬币生产厂,也是中国最大的造币厂之一,现在使用的一元硬币大多由该厂生产,它的前身是上海中央造币厂。

上海造币厂大纪事(悦读城市申城记忆)(1)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古代中国是长期实行“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的国家,就是以白银作为货币的基本单位。白银作为货币使用时称重计算,以“两”为单位,称之“银两”。白银价贵,小额使用不方便,于是又以铜钱为辅币单位。白银与辅币之间可以互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两白银大致可兑1 000枚铜钱,所以古代以千枚铜钱称之“一贯”。“贯”的本义是串铜钱的绳子,但很少有人将1 000枚铜钱串起来使用,因为1 000枚铜钱串成一贯的实际重量大约在10斤上下,提起来吃力,使用也不方便,“贯”只是辅币单位而已。

大概到了中国的明朝,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期,利用墨西哥产的白银铸造银元,并通过中国与南洋各国的贸易传入广东、福建一带,到清康熙开放海禁后又大量进入上海。这种银洋就被叫做“洋钱”、“洋钿”、“银洋”等。银洋与白银均是以称重计算的,1枚银洋基本上实重7钱3分。银两的计价除了重量外还涉及成色,必须测算成色后才能计算出实际的含银量,给交易带来太多的手续和麻烦,而进口的银洋有固定的成色、重量、形状,使用起来方便多了。

于是,从康熙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近海贸易规定,以西班牙银洋作为货币的结算单位,也就是货币的本位。于是,这一时期的西班牙银洋被叫做“本洋”。 1821年,墨西哥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统治,建立了墨西哥合众国,原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期的银洋停铸了,已进入中国的“本洋”减少而价格上涨,一枚银元甚至可兑一两半白银。上海的贸易结算又回到了“银两时代”。

墨西哥合众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铸币,但墨西哥与东方的贸易量很少,一直到中国的咸丰、同治年间墨西哥铸银洋逐渐进入中国,称之“墨银”或“墨西哥洋”,又以此银元的主图案是一飞鹰抓一蛇,后多称之“鹰洋”,也许“鹰”字的笔画太多,书写麻烦,后也被俗写作“英洋”,使不少人误以为是英国银元,实际上英国长期实行“金本位制”,以黄金为货币的本位,并不铸银元。

上海造币厂大纪事(悦读城市申城记忆)(2)

上海造币厂银库

大约从1880年后,鹰洋就成了上海乃至全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和贸易结算单位。之后,中国各省开始成立铸币局,建立造币厂。但各省铸造的银币重量是不统一的,有的为“壹两”,有的为“壹圆”,而且成色得不到保证,所以只能靠地方政府的“命令”在省内流通,而民间又往往拒绝执行“命令”,宁可使用鹰洋也不愿使用各省自铸银元,各省抵制外省银元流通的情况十分严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铸造的主要银元有袁世凯和孙中山头像为主图案的“壹圆”银币,袁世凯的头像稍大,俗称“大头”,孙中山的头像稍小,俗称“小头”,于是民间有“大头袁世凯,小头孙中山”之说。据实测,“大头”实重每枚26.4克,成色89%,实际含银为23.496克,而“小头”每枚实重27克,成色89%,每枚实际含银为24.03克,二者均为每枚“壹圆”,但每枚实重相差0.6克,实际含银相差了0.534克。

在巨额贸易中,这些差额就会被放大而成为一庞大的数额,所以除了外商不愿使用中国银元作贸易的结算,中国商家也不愿使用中国银元,而鹰洋仍为结算货币。 进入民国后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性的大都会,五花八门的货币给商业结算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许多外资的商事机构拒绝使用中国的“大头”、“小头”或其他货币结算,一律使用鹰洋结算,中国的大额贸易仍使用银两结算,而小额贸易可以使用鹰洋结算。

而地方上交中央政府的税收统一规定为50两一枚的“元宝”,于是,市面上流通的银元又被大量熔化后铸成元宝进入国库,使鹰洋的数量严重不足。于是到民国初,不少外资银行、商家积极倡议,希望上海的银行界联手建立一个造币厂,仿西方的造币制度生产统一的银元,以克服上海货币混乱的状况,并逐步以自铸的银元替代墨西哥鹰洋。

上海造币厂大纪事(悦读城市申城记忆)(3)

1920年,上海银行业公会出面成立上海造币厂筹建委员会。为筹集资金就先成立一个“借银团”,1921年筹集到第一笔借款250万元,就购进戈登路(江宁路)底苏州河对岸朱家湾的土地103亩,一面建造厂房,一面向海外订购铸币机器。当时荣氏集团的福新面粉公司在小沙渡(西康路底)的浜北开设“福新面粉三厂”,工人上下班靠摆渡,十分不便也不安全。于是,荣家愿主动出资在戈登路与造币厂之间架木桥,即造币厂桥,也就是今天江宁路桥的前身。第二年,即1922年厂房落成,订购的机器也陆续到位,但第一批250万元借款已经用完,借银团也因造币厂厂长几次易人,财政部对上海建厂态度暧昧,就不敢继续筹款,造币厂的建设工程被搁置了。一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新政府需要有自己的造币厂,于是派王文柏为厂监,唐寿民为厂长,接盘该厂,并于1927年10月正式改称“中央造币厂”,追加投资,加快建设。1932年第一批“壹圆”银洋试铸成功,银元的一面是孙中山头像和铸造日期“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另一面则镌“壹圆”字样,主图案是双帆船,背后有初升太阳及光芒,天空中有三只飞鸟(应该是海鸥),故被叫做“三鸟船洋”。新铸的样币出炉正巧在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不久,审样币者立即想起,样币中的太阳光芒很像“一·二八”淞沪战争的日本海军军旗,而天上的“飞鸟”更像日军轰炸上海的飞机,于是立即停止铸币,不久新币去掉了太阳光芒和飞鸟重铸,此币就被叫做“船洋”。“三鸟船洋”是样币,未进入流通,存世量极少,属收藏珍品,价格昂贵,“船洋”是流通货币,铸造量很大,属于一般藏品,但市场上有将“船洋”焊银后再做假的“三鸟船洋”,收藏者一定要细心识别。

船洋于1933年开铸,到1935年底实际铸造船洋4 875.7万枚,同时铸造每条实重相当于1 000枚银元,即实重每条27公斤的银条7 247条。船洋进入流通,并逐渐替代了鹰洋独霸天下的地位。 19世纪后期,许多国家废除“银本位制”,以纸币作为法定货币。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首当其冲。1933年,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即采取美元贬值的办法以加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推出按“金三银一”的比例,以贵金属储备替代原来的货币准备金,按此计划,美国将从海外购进约13亿美元的黄金和白银。由于美国大量向海外套购黄金和白银,导致世界银价上涨,包括中国在内的仍然以白银作为货币的国家遭了殃,许多美、英商人通过他们在华代理商套购白银和银元销到美国。大量的白银外流造成中国流通货币不足,银根奇紧,物价狂跌。银行为保护自身利益,紧缩放款,又导致工商业资金周转失灵而主动或被迫关闭。历史上把这次世界银价急剧上涨而引发中国经济衰落的事件称之“白银风潮”。 1933年4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即废除白银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即日起一律使用银元,同时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以抑制白银外流,但所增税收根本跟不上世界白银上涨的幅度,出口的白银、银元数量仍与日俱增。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更大的币制改革措施,宣布废除“银本位制”,禁止银元流通,规定由中央政府指定的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法币”为法定货币,一法币等于原一银元。从此,上海的中央造币厂也全面停止铸币。贵金属本身就有价值,所以在“银本位制”时代,货币的波动情况不大,纸质货币本身只是一张“印刷品”,操控不当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上海造币厂原来的名称为“江苏造币厂”(Jiangsu Government Mint,当时上海属江苏省)。上属机构为上海银行业公会,1921年经北洋政府财政部批准兴建,1922年建筑主体及部分设备完工,由于后续资金来源中断而暂时未开工。1927年8月,由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接管,即改称“上海中央造币厂”(Shanghai Central Mint),追加资金后于1931年正式开机试制“三鸟船洋”样币,遂被后人误判该厂的建筑主体建成于1929年或1930年,这是需要更正的。 造币厂由英商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Ltd.)设计,初建时占地面积103亩(现在工厂实际占地仅12亩),姚新记营造厂承建。现存的建筑为原造币厂办公楼及库房,新古典主义与近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折中主义”风格,主立面朝南,建筑平面呈东西长的长方形,以正中的门廊为中轴线,二翼对称,中部三层,两侧二层,大门由六根(中间各一双柱)爱奥尼亚通层的柱式支撑,二翼的建筑也以该柱式分割,门的上方设计为长三角形的门饰,外观简朴而不失典雅,主楼南面原为一占地面积颇大的花园。有传言称,该建筑是仿美国费城造币厂样式,我未去过费城,但直到今天,我也没见有人拿出过费城造币厂的建筑照片,估计此说不可靠(如可靠的话,一定会有费城造币厂的对照照片)。 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后,造币厂停铸银元,仅一年多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造币厂被日伪抢占,大部分土地和厂房被分割出卖,这也是该厂今占地仅12亩的原因。 当时的造币厂位置远离上海的自来水供水区,而工厂的生产及工人生活都需要清洁水。1933年11月,委托英商中华机器凿开公司(China Deep Well Drilling Co.,Ltd.)挖口径6吋的深井一座,并建铁质水塔,是上海保存不多的铁质深井水塔。1994年,上海造币厂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厂房及水塔于2004年被公布为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今上海造币厂是人民币一元硬币的主要生产厂,不过,硬币的生产是不可能在该造币厂原址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