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读书笔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1)

老杨的猫头鹰的《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是一本畅销书,具备了畅销书的所有特点。

作者之前创作的“醒脑之书”系列就卖了200万册。

十年前,我在《杂文选刊》上曾经发表过一篇《警惕畅销书》的文章,提醒自己及读者提高对快餐文化的免疫力。

可是,当打开这本书时,却不由自主地沦陷了。

这本书的立意倒未见得多么高深。它只是针对现代成年人的一些困惑、痛点进行了一番阐释、说教,比如焦虑、恐惧、畏难等等,甚至有很大程度“心灵鸡汤”的嫌疑。

劝导人看开,劝导人放下,劝导人与自己和解,与周围的人和解,又不能放弃奋斗,不能放弃努力。指导人先处理好情绪,再去处理事情,等等。

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难。

这正是当下成年人面临的困境:虽然身心疲惫,却又不得不咬牙前行。

作者的长处在于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俏皮婉转,直指心灵。大段大段的排比,让人感同身受的类比,那些充满思辨与换位思考的描述,接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读这本书,仿佛就是与一个生活的智者把酒言欢:对方说得话可能不好听,但却足以说到你的心里去。

读完这本书,回到一翻,除了作者加黑加粗的那些外,我发现自己竟然勾画了那么多的重点。

虽然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完全可以说是金句频出。

于是,进行了整理。

天哪,足足在一万多字。

好的东西不敢私吞,与朋友们分享。因篇幅太长,分为四次发布。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读书笔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2)

无聊的不是你的人生,而是你的人生追求。所以以交差的态度做份内的事情,不期待与身份不相配的关注,不乱用情绪去对抗,不表演给任何人看,也无所谓任何人的表演。如果生活给你的是蜜糖,那就安享其成;假如生活给你的是考验,那就披甲上阵。

愿你敢和生活顶撞,敢在逆境里撒野,愿理想主义的少年永远不会被现实招安。

又有谁不是玻璃心呢?只不过是有的人知道在心的外面裹上几层隔音海绵,心碎一地的时候,没有人听见罢了。成年人的崩溃不像小孩子摔了一跤会有大人来哄,成年人的崩溃更像是被人丢进了海里,无论往哪个方向扑腾,四周还是一片汪洋。

真正的成熟是:有痛楚,但不轻易公之于众;有情绪,但不频繁地情绪化;有主见,但很少反驳他人;有社交,但不浪费时间在无效社交上。知道无人理解是常态,无人可说也是。

成年人的心平气和,一半是“看你能拿我怎么样”,一半是“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成年人的世界是:没有人逼你,也没有人帮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硬着头皮,或者厚着脸皮。

人在盛怒当中,理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说得再直白点儿,发飙就是发蠢。

成年人的崩溃,不能歇斯底里的大哭一场,不能旁若无人的大喊大叫,不能不管不顾的肆意破坏,要讲性价比,要排顺序,要分场合,要算时间,要找掩护,要面不改色,要小心翼翼,要悄无声息,要徒手接下当下的不如意,要外露美好,但苦胆自品。

对不擅长交际的人而言,闯进人群就像是自取其辱。所以不善言辞就用心感受,不善交际就诚实做人。实力不够的时候,独善其身是一种美德。

选择独处并不是失去了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所以如果你看到某某不合群,希望你能提醒自己一句:也许他不是不喜欢社交,只是没兴趣认识我;如果有人说你不合群,也希望你能夸自己一句:没有委屈自己变成别人满意的样子,我真是太棒了。

慢慢的你会发现,在众人满足现状时还能抬头望路的那个人,通常也是在众人束手无策时,知道出口在哪儿的那个人;在热闹当中能够平静做事的那个人,通常也是在黑暗降临时能够举起火把的那个人。

成年人的孤独是:难过的时候找不到人倾诉,开心的事情又找不到人分享。置身于热闹的人潮之中,孤独的就像是被P上去的。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谁都瞧不起”上,不如亲自去跟眼前的麻烦过过招,与其装腔作势企图骗过别人,不如沉下心来狠狠修理自己,如果搞定了麻烦你就会觉得“麻烦不过如此”,如果被麻烦搞定了,你就能意识到“自己不过如此”。

一个小圈子里,你要尽可能的掐死“我很了不起”的优越感,这样你会很轻松,你周围的人也会很轻松。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读书笔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3)

不要动不动就把头衔、学历、出身,阅历挂在嘴边,如果你真的很厉害,那就做点成绩出来,有目共睹远胜过阵阵有词。

人性的丑陋之处在于:凡是不愿意看别人长处的人,总是一眼就能看出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

不要幻想生命中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人,然后你有机会以身相许。你要知道,只有当自己配得上别人时,你才可以说自己是“以身相许”,否则更像是“恩将仇报”。

弱者常常有一堆奇怪的逻辑:因为我不懂,所以是你说错了;因为我没见过,所以是你在撒谎;因为我不怕你,所以是你怕我;因为我有勇气,所以我比你厉害。

基于这种逻辑,什么都没做的人会好意思去笑话做得不够好的人,不必对结果负责的人总喜欢指点身在其中的人,自己什么都不是的人敢于去鄙视功成名就的人。

而人性往往如此,越是没有能力就越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越是能力出众反倒越知道自己有哪些是不能做的,越是博闻强记就越知道心怀敬畏,越是半知半解就越擅长夸夸其谈,越是一无所知就越喜欢口无遮拦。

交流的目的在于交换信息、意见和感受,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蠢。

不要打着“责任感”的名义去指导专业的下属。如果你自身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做支撑,那么你事事参与的责任感,就是下属的灾难。你一旦习惯了在细枝末节上掺合进来,那么真正的专业人士就不得不放弃他们的专业性,非常痛苦而且无奈的配合着你的业余表演。

那后果自然是最终的结果,没有人满意,最终出了问题没有人担责。

世人都在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实吧,燕雀不太想知道,反倒是有些鸿鹄总想让燕雀知道。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把人生体验当成一种宝贵的财富,那么不管开心还是难过,美好还是糟糕,我们都可以视为“进账”,人生就容易释怀得多。

如果一个人一直快乐,那么他多数是装出来的,但如果一直不快乐,那么他多数是自找的。

对心态好的人来说,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坏事,如果A计划不行了,他们知道还有25个字母可以用。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读书笔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4)

切记,爱是成全,不是掌控,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感情最可怕的不是变心,而是内耗,是互不赏识,相互否定。

缘是天意,分在人为。缘分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在茫茫人海中悄然相遇,而是在人来人往里没有分开。

如果有一天你选择结婚,我希望你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幸福,而不是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总算完成了一个任务。

如果有一天你选择离婚,我希望你明白:离婚不是结婚的反义词,因为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

父母有多卑微呢?只要子女不开心,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配开心。而做子女的一生要扮演那么多角色:学生、朋友、恋人,下属、领导……要过很久,要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才会明白:只有“为人子女”这个角色是最好当的,却也是当的最烂的。

眼泪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小时候流泪是因为得不到,成长过程中流泪是因为失去了,而成熟之后流泪是因为来不及了。

爱就像一场轮回,你在父母曾经走过的路上拾级而上,最后才慢慢明白:所谓的长大成人,其实就是你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天空,而父母却一寸又一寸的归于尘土。

对父母而言,儿女就像是前世的债主。

如果儿女没本事,父母就会力争当好一艘渡人的小船,在闭眼之前多远就送多远。

如果儿女有本事,他们自己就是乘风破浪的大游轮了,父母就会想着当好游轮上的救生艇,万一出了什么状况,他们还能把儿女送到岸边。

所谓父母,就是你以一声“爸妈”为噱头,向他们没完没了的索取;而他们以“爸妈”之名为枷锁,对你毫无保留的付出。

就是对着你的背影有时骄傲,有时忧心,有时想多叮嘱几句,有时又欲言又止,有时想追上去却又不敢声张,有时想多帮一把却有力不从心,有时把命都给了你,却还觉得没够,最后只能微笑地迎来送往。

所谓孝顺就是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包容他们的错误,体谅他们的不完美,顺从他们的不变通,以及最重要的——永远永远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处。

人生最大的教养,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

父母生前,为他们多盛一次饭,远胜过百年后为他们烧万柱高香;父母生前,让他们对你多一点放心,远胜过在他们百年后买天价的风水宝地。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读书笔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5)

一段感情如果全过程都是靠钱来撑着,那跟进了ICU有什么区别?

不要以为自己的爱情大公无私,也不要误以为别人的殷勤毫无企图,哪有不自私的深情?哪有没要求的后意?感情的超市,什么都是明码标价。

不是当初的情分不够真,而是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程,而你能做的就是:在有缘相聚时用心珍惜,在分道扬镳后各自珍重。

时过境迁,却要求感情一如从前,这和刻舟求剑有什么分别?

残酷的真相是:没有谁是真的消失了,只是在和比你更重要的人联系着。

换言之,不是友情这种东西太浅薄,而是你们之前只是在浅薄地交往着,不是谁变了,只是露馅了。

没有说明缘由,就从你的世界里消失的人,其实都是在无声的告诉你:“不必追。”

关于友情,我的建议是:

不要蠢到用认识的时间长短来衡量感情的深浅;不要企图用利益去升华友谊,往往是因为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关系才不错的;

不要以为打了个照面就是朋友,价值才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创业不要找朋友,招聘不要找朋友,兼职不要找朋友,交情并不能称为共事的基础,能力才是;如果有一天你们真的做不成朋友了,那么再不舍得也要学会告别,而“我还记得你的好”就是成年人之间最好的告别。

切记,江湖规矩从来就是人走茶凉,不要问,问就是不懂规矩。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读书笔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6)

擦亮教育底色,记录成长经历,分享读写心得。欢迎关注湖底浮萍2018,一起交流,共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