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古诗翻译赏析(诗歌翻译许渊冲的)(1)

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一书的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理论,也就是“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提到翻译理论之中的美,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将鲁迅的“三美”论进行移植,从而形成基于其本身翻译诗歌实践的“三美”论。

也就是,第一,意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二,音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第三,形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但这三者在具体译诗中的重要性要如何划分呢?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是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并不一定能够传达原文中的意美;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调、押韵、顺口,译者可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借助双声、 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形美主要有对仗工整、语句长短两个方面,在达不到形似的背景下,也要做到整体的工整。

因此在许渊冲先生的眼中,“译文不必‘形似’,只要求在传达原诗的‘意美’时,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也就够了。”,所以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音美和形美的传达。此“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在1979年写给朱光潜的信中首次提出,并决定其在翻译中追求“求美”重于“传真”的原则。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诗歌翻译要以“不失真”为条件,对“三美”的追求是放在“求真”之上的,因此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译诗时,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才是高标准。翻译要求真,诗词要求美。译诗如能既真又美,那自然再好没有,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就只好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许渊冲先生看来,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追求“真”和“美”并不冲突的,追求美在一定程度上也保存了原诗的真,诗歌追求美,翻译追求真。但也有不少翻译理论学者指出,许渊冲的翻译主张背离了传统“案本求真”的翻译理念,还将音美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此外许渊冲还重视翻译的再创作,从而再次获得诗歌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以创补失”法。但此种理论也同样受到不忠实于原文的批评,于是一时之间,关于忠实是形似亦或是神似的争论不绝于耳。但不管是意美居首,音美次之,形美最后,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等传统翻译标准理论,都为后来的译者们提供翻译的参照物。

关于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不只是对原文所表述的内容进行准确地翻译,更是对格律和压韵方面所蕴藏的难以言喻的美翻译表达。然而也正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向读者完整的传递诗歌的美,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注定会变得残缺。喜欢润界本地化,请多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