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楼叔在《惠州“地铁梦”碎了?深圳这条地铁延长线没有延伸至惠州》一文中和大家聊到过,深圳五期轨道建设规划环评中,深圳地铁14号线东延(惠阳段)在整个公告内没有被提及。

一时间,惠州近期能“上车”地铁的梦想破灭。

彼时,文章留言里网友们各抒己见,传达着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1)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2)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3)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4)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5)

丨来源:文章留言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6)

针对14号线延长段的官方回复

来了!

9月14日,在惠州民意直通车上,针对市民询问深圳地铁14号线东延(惠阳段)相关问题,市交通运输局给出以下相应回复: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7)

丨来源:惠州民意直通车

这段话给我们透露出2个重要讯息:

1

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要求,惠州市暂不具备城市轨道建设规划报批条件。

2

惠州无法单独申报地铁,采取“曲线救国”方式,由深圳市牵头向国家部委申报建设深圳14号线延长段(惠阳段),并已经积极沟通、配合多项前期工作,但因为国家政策要求以及惠州现状不符合申报条件,目前本项目暂未能纳入五期建设。

总的来说,即是惠州已经有在积极配合深圳地铁14号线东延(惠阳段)的前期申报工作,但由于政策要求不满足和惠州本市的现状不符合,所以这件事只能缓一缓。

原以为是圈内三市共进退,却成了深莞两地的狂欢,中介的发家愿望再次落空。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8)

惠州不达标的修地铁条件

是缺它!

查阅回复中所提及的政策,我们可以了解到建设地铁的前提条件,主要集中在一般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客运强度3个维度的考量。

2018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提高申报建设地铁和轻轨的相关经济指标,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调整为300亿元、3000亿元。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9)

丨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在2020年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发布后,惠州的市区常住人口已达349万人以上,加上一般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两项,在当时政策要求下,惠州已然达标,市民们纷纷筑起“地铁梦”。

地铁申报指标

地铁申报要求量

惠州实际情况(数据截止2021年底)

市区常住人口

300万人以上

349万人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

300亿元以上

455.36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3000亿元以上

4977.36亿元

不过结果却并不如人意。虽说惠州在申报地铁的三个硬性指标上已经达标,但在客运强度方面却表现不理想。

根据惠州目前已在运营的莞惠城轨、各条公交线路运营状况,惠州在客运强度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再加上惠州城区分散,通勤人口密度不足,地铁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的要求尚未能满足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10)

丨来源:深圳地铁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11)

惠州尚未放弃地铁梦

人口、产业筑起未来

2022年8月,山东潍坊市交通运输局在回复网友透露:国家发改委把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地铁申报叫停了。惠州也在此列之内,且恢复时间暂未释放。

那么,以深圳地铁14号线东延(惠阳段)来傍住“上车”地铁的大腿,还是惠州目前最可能实现且有效的一条路径。

在最新的回复中,官方也表明,接下来惠州还将继续与上级有关部门及深圳沟通汇报,争取创造有利机会。

未来惠州该从哪些方面增强自身素质、加大申报成功率是需要去研究、发展的方向。对此,部分网友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12)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13)

惠州地铁什么时候通过审批(确定了官方回复)(14)

丨来源:文章留言

楼叔总结了下,大部分市民认为区域内的产业、对接交通、学校还需加强发展,地铁并不是他们眼中目前最重要的事。

众所周知,大部分城市地铁的维护与运营成本一直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也只有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能勉强达到小部分盈利状态。

接下来,惠州要想达成修建地铁条件,或许要发展区域内的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待遇,并发展匹配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宜居/宜业的氛围,吸引人流来往和人口进驻 。

不过既然惠州已经明确入圈,加上惠州有地有房,住房供应过剩,与深圳情况相辅相成。网络上随处可见,还是有许多深漂者考虑入手惠州安个家,这座城市依然会是很多深圳人的“温馨港湾”。

人口涌向,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将顺势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