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
周总理年少时加入革命,中年时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
周总理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是将“为人民服务”理念贯彻到底的令人敬爱的领导人。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有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名为《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伟大的周总理去世时候的场景,人民纷纷涌上街头,自发地为我们的好总理送上最后一程。
天是灰蒙蒙的,全国人民的心情是沉重的,长安街上的人一眼望不到头。
几十年后,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段关于周总理逝世前后,不为人知的往事……
一、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去世的第三天。
今天,周总理的遗体将送去火化,骨灰将正式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的讣告早就发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和代表天还没亮就聚在了长安街上,为的就是送周总理最后一程。
今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地冷,周总理火化的这天更是如此,而这就像在场所有人的心情一样。
长安街道一如往常的繁华,只是人更多,气氛更压抑,很多人都在抹着似乎永远也断不了线的眼泪,还有些人已经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哀,放声大哭。
周总理的灵车缓缓驶向八宝山,作为周总理的直系亲属,周秉德坐在灵车后的第四辆车上,透过车窗看着长安街上的群众,眼里满是泪水。
看着十里长安街人头攒动,老人、妇女、孩子,工人、农民、学生……,周秉德明白:她和他们都失去了最重要的人。
周秉德清楚地记得,当天她陪同伯母邓颖超女士一起前往八宝山。
当伯父的遗体到达八宝山时,已经是那天的黄昏了,负责火化周总理遗体的工人,一边抹着眼泪嚎啕大哭,一边不舍地整理着周总理的遗容遗体。
这一切就好像周总理只是睡着了,哭的声音大一点就能把他叫醒。
周总理的遗体火化完成后已经是当天的半夜了,周秉德陪同伯母抱着周总理的骨灰盒缓缓的走出了八宝山。
深夜的北京吹着冰冷刺骨的寒风,拍打在车窗上给人一种格外苍凉的感觉。
当车行驶到长安街时,周秉德惊奇地发现:这里和白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挤满了人。
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女士将大家聚在了一起,向周总理生前的亲友宣布:“遵照恩来的遗嘱,骨灰不会入葬八宝山,也不会有墓碑,只分成四份,洒在他最爱的祖国大地上,一份撒在黄河入海口,一份撒在天津海河,一份撒在密云水库,最后一份撒在了北京的上空。”
短暂了诧异后,所有人都接受了周总理的遗愿,周秉德很清楚,伯父并不只是家人,他是全国人民的大家长。
很多年后,当周秉德再次回忆起自己的伯父时也终于理解了他的伟大,周总理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革命,怎么会在死后离开自己的人民和土地呢?
此时,周秉德不禁回忆起了周总理去世前发生的事,如果能有重来和未卜先知,会不会珍惜最后在一起的时光?
二、周秉德回忆周总理最后一年时光上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
1972年,周总理就患上了膀胱癌,可因为工作繁忙,周总理也没当回事,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而直到两年后,病情开始严重恶化,周秉德这才得知了伯父患病的消息。
1974年5月的一天,周总理给侄女周秉德打电话,约她回来西花厅吃饭。
此时的周秉德已经很久没见过周总理了,得到邀约,第二天就回到了曾经住过的地方,一草一木和自己走之前一样,没什么太大变化。
可是,当见到伯父周总理时,周秉德吓了一跳,一向一丝不苟的伯父破天荒地穿了身睡衣和自己见面,身体也瘦了特别多,简直和之前判若两人,实在让人心疼。
彼时的周秉德一厢情愿地认为,周总理只是忙于工作,太过劳累才会瘦这么多,根本没想到一向健康的周总理已经病了很久了。
周秉德后来回忆说,看伯父的样子肯定是十分难受,不然那么注重形象和体面的人怎么会随意地就穿一件睡衣呢?
那一天,周总理的神情态度迷惑了周秉德。
可这次聚会结束后,周总理却突然送给周秉德两张自己的照片。
当时,周秉德一脸诧异地看着伯父,周总理只是笑笑说:“新照的觉得挺好看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后来,周秉德回忆起送照片一事,直言:“或许伯父早就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了,送照片是为了让我们以后不要忘了他,也是留个可以长期保存的念想。”
事实确实如此,只不过当时谁都没想到。
可让周秉德更加没想到的是,这次会面的第二天周总理就住进了医院。
1974年6月,周总理因病住院做了第一场手术,在此后的时间里每月都要做一次手术,一共进行了14次。
可即便在重病期间,周总理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尽可能的时间里都在处理国家大事,就好像永远感觉不到疲惫的永动机,转动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个齿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74年之后的日子里,周秉德也意识到了总理的身体肯定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她的心里很是内疚,觉得自己不该为自己的生活而忽略关系亲人的身体。
在周总理生病的一年时间里,周秉德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病房中,留给两人父慈女孝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周秉德在病房一坐就是一天,而周总理一直在忙碌,根本无暇顾及自己一直疼爱的侄女。
周秉德以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养,伯父的病正在日渐康复好转。
1975年5月当伯母邓颖超给她打来电话时,电话里,伯母邓颖超说:周总理很想她,要她回来一次。
此时听完电话的周秉德很开心,如约到来。
当她到了地方后,看着病床上瘦弱的老人有些心疼,可再看到他像平常一样招呼周秉德坐下,问问她的近况和生活工作,周秉德心里很开心,伯父还有可能恢复的,一切都有可能。
1976年年初,周秉德接到单位前往上海出差的通知,收拾好行李后坐火车欣然赶往上海,那时候的中国电视还没普及,每天都下了班都是听收音机打发业务的生活。
1月8日下班,周秉德和往常一样,打开了收音机,然而收音机里并不是和平时一样的样板戏,一种沉重的感觉似乎就要透过收音机穿了出来,收音机里重复的播放这一条讣告:伟大周总理因病去世,享年78岁。
听到这里,此时的她才没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么的天真,她多希望伯父健康,哪怕是像去年穿着睡衣见自己的时候一样也行啊,总好过现在。
三、周总理去世后的日子1976年是中国最灰暗的一年,周总理、朱老总、伟大领袖毛主席相继离世。
年初,周总理的离开已经给全国蒙上了厚厚的乌云,而作为和毛主席并肩作战几十年,有着深厚情谊的老战友,在得知周总理去世后,毛主席久久不能平静。
毛主席想亲自给周总理办追悼会,可主席的身体不容乐观,周总理去世的时候,甚至已经不能正常走路了。
周总理去世当天,身边的工作人员怕主席听到这个消息悲伤过度进一步加重病情,几个人你推我我推你根本都不知道怎么和毛主席说这件事。
最后还是护士孟锦云趁着下午给主席读报的时间,委婉地将周总理的讣告读了出来,据她后来回忆,毛主席听到后久久没有说话,然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大颗的泪珠就那么无声无息的滚落了下来。
1月15日,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总理的追悼会,毛主席不能到场,但所有的流程都是经过毛主席亲自改亲自审批。
追悼会现场,邓颖超、周秉德等一众亲属泣不成声,所有人都是一脸的哀痛惋惜。
1月15日深夜,遵照周总理生前的遗嘱,骨灰洒落空中,一架专用飞机在夜幕的掩盖下悄悄地爬上了北京上空,邓颖超已经向所有的亲属交代了周总理的骨灰要洒向天空,连周秉德都在请求,留下伯父的骨灰。
彼时,邓颖超抓着周秉德的手:“不要让你伯父走得不安心,我们就听他的吧”。
劝完周秉德,她转向其他亲属:“恩来是坚定的唯物论者,我也是几十年的老革命,我们要用自己无产阶级坚定的信念克服心中的痛苦,你们都要理解恩来的选择,一样的支持他,都应该支持中央的工作,不要有意见。”
随后邓颖超女士便抱着周总理的骨灰盒缓缓地走出追悼会大厅,打算前往通县的机场。
为了避开外面的群众,在卫士和警卫员的陪同下从人民大会堂的地下通道走出,直接上了提前安排好的汽车。
当到达通县机场后,大家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架撒农药的飞机,邓颖超郑重的将周总理的骨灰盒交到了警卫员的手中:“这次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我代表恩来谢谢你们。”
最后,就像周总理交代的一样,他的骨灰分成了四部分,在15日和16日交替的夜间,洒向了不同的四个地方。
清晨十分飞机返航,警卫员张迎树向等候在大会堂西厅的国家重要领导和邓颖超周秉德等家人汇报“任务已经完成”。
过往的岁月里,像毛主席和周总理这样的老一辈领导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艰难,从红军时期开始到建国后,每一天都在战斗,从打倒反动派到打倒日本侵略者,再到将干涉朝鲜战场的美帝赶走,这还不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结语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国家重要的领导人,新中国的建设有他和无数前辈的功劳,他为中国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而周总理的精神也将成为中国的宝贵财富,经久不衰,代代传承。
参考资料1.《周恩来》中国政府网
2.《周恩来(1898~1976)》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1-06-10]
3.《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国政府网 [引用日期2021-01-08]
4.《周恩来逝世前后的日子》新华网 [引用日期2021-01-08]
5.《那年十里长街人群悲恸,只为送您!》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1-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