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陪家外舅到位于较场口的重庆骨科医院看病医生周先生幽默风趣,说不上三句,定能引人发笑这样可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痛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竹蔗茅根雪梨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竹蔗茅根雪梨膏(草不黄俗话说244大)

竹蔗茅根雪梨膏

某年,陪家外舅到位于较场口的重庆骨科医院看病。医生周先生幽默风趣,说不上三句,定能引人发笑。这样可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痛苦。

比如:他劝一位流眼抹泪、数落儿女不是的老太太:你老人家嘛莫怄气:看個病嘛,要好大點錢嘛,又不要你弄背篼背。(老太太说儿女不给钱看病)儿女向妈老汉要钱,要笑;给个笑脸,你就是不想给也忍不下心。妈老汉向儿女要钱,要哭;一哭,四邻八舍团转就晓得了,儿女怕背不孝的名,赶快给钱。说完,老太太一下“顿觉轻松,病痛也好多了”。

再如:儿女不煮干饭,老子就吃“大[zǒng]稀饭”,吃它“干[dóngdóng] ”一大品碗,屙它干[dóngdóng]一堆牛屎㞎。说罢自个儿哈哈大笑。

这是笔者第一次在重庆听到“大[zǒng]稀饭”、“干[dóngdóng]”这两个词。

你有七算,我有八算;你有长箩索,我有翘扁担;你要吃稀饭,我就搂[lōu]底干——重庆垫江言子

这是我1984年到垫江进行方言调查时,从大学同砚胡成母亲那里收到的言子。“你有长箩索,我有翘扁担”,重庆老巴县这边说“你有长箩索,我就挽两转”。“翘扁担”“挽两转”都是讲如同墨子守城,你攻城的“师刀令牌”(谕指办法)已经耍完,我守城的板眼儿还多得“遭不住”。总之,有的是办法对付你的花招。

稀饭,北方称为“粥”。稀饭一般分干、稀两种:直接能喝进嘴的(喝得动的)是“清稀饭”(最稀的稀饭川渝俗称“狗都撵不倒”:稀得来倒在地上犹如水一般流得飞快);喝不动、须筷子挑食的是“干稀饭”。

川渝称很烫的稀饭叫【吹吹儿】或【吹吹儿稀饭】。吃这种稀饭,边吹边吃,故名;引申为稀饭:

穷得来连~都吃不起。

形容“干稀饭”叫【干dóngdóng】”,有个专名叫【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另外有【耸耸】形容稀饭、面羮(羮羮儿、糊糊)等:干~一碗面条,一点汤都没得。[dóngdóng]与“耸耸”应该是一个方言词的读音变体。

“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据笔者调查,川渝很多地方都说,但似乎未见记录;或者是另有写法,笔者不知而已,望读者有以告我。今天谈谈这个“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

一、大[zǒng]稀饭之[zǒng]

(一)“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就是“大众稀饭”或“大众饭”。

清稀饭吃了不经饿,无法待客;“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吃了经饿,可以待客,适合大众。因此有人主张[zǒng]当写作“众”,就是大众稀饭或大众饭。

(二)“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是“打肿饭”。

解释的理由是:犹如“打肿脸充胖子”,干耸耸,能堆起来,相当于农村说的图“堆头多”。

(三)[zǒng]应该不宜用“(月董)”

【(月董)(月董)】词缀。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胖厚或干粥状:娃儿生下来八斤重,胖的!|稀饭水掺少了,煮得干的。这床棉絮厚的。【按】《集韵·东韵》:“(月董),肥也。覩动切。”重庆话言小孩胖(月董)(月董),正谓其肥胖可爱。引申可指厚貌或干粥状。干粥水分少,也呈肥状。“覩动切”今读dong3音切相合。词词缀,于“胖(月董)(月董)”或读dong1;于“干(月董)(月董)”或读dong2或do2。dong2阴阳对转即读do2.诸音皆由dong3变化而来。(重庆方言词解)

按:过去赈灾要求稀饭必须“顿得起筷子”,就是略干的“干粥”。“(月董)(月董)”状肥(草不黄俗话说135:“五短”与“吂墩”),[dóngdóng]状粥,二者一个词系,分工不同。

(四)“大[zǒng]稀饭”或“大[zǒng]饭”应是“稠稀饭”。

从“大[zǒng]稀饭”的状态分析,这个[zǒng]应该是“稠”的意思。跟它接近的词是“湩”。

【湩】《广韵·肿韵》:“浊多也。”《集韵·肿韵/董韵》:“水浊。”《广雅·释器》“湩谓之乳”王念孙疏证:“湩者,重浊之意。”都(尨鸟)切,上肿端。

按:《说文·水部》:“乳汁也。”乳汁给人的感觉是“浑浊”。

关联的词有:

【酮】《集韵·东韵》:“马酪也。”徒红切。

酪亦稠乳汁也;糊状物。《汉书·食货志上》:“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颜师古注:“服虔曰:‘煮木实,或曰如今饵术之属也。’如淳曰:‘作杏醪之属也。’”

【饘】稠粥。

【醆】微清的浊酒。《说文·酉部》:“酒浊而微清也。”阻限切。

按:《篇海类编˙食货类˙酉部》:“(酉怱),(酉怱)〔酉冡〕,浊酒也。”“(酉怱)〔酉冡〕”实在与“丛密”“稠密”一致。

二、“大[zǒng]稀饭”之“大”

“大[zǒng]稀饭”之“大”可以理解为“甚、多、很”的意思:

【大】《助字辨略》卷四:“~,甚也。孟子:稽~不理于口。史记田叔传:鲁王以故不~出游。此为过甚之辞也。”

“不~”,今天口语还说:不~出去;不~明白。

但从“稠、丛密、稠密”分析,“大湩”很可能是关联音同义复词。从“稠庶、稠衆”推测,“大湩”或是“浊湩”的口语音。

三、干[dóngdóng]之“[dóngdóng]”与“耸耸”

“[dóngdóng]”与“耸耸”,亦当是“湩”系词。[dóngdóng]可以当“酮酮”,“耸耸”当“湩湩”。川渝称液体不清澈或曰“浑[dóngdóng]/浑[dòngdòng]”,当与“浑酮酮”关联。脑袋发晕、不清醒也叫“浑/昏[dóngdóng]或昏浊浊[có]”,状态是“不清醒”,相似于不清澈。“浊”为“浊蠢”之浊。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浧】《玉篇·水部》:“泥也。”淀:《说文·水部》:“滓滋也。”以整切。

“以母”(餘母)可归“定母”,参从“呈”之“呈程逞裎桯酲”等读音。

【壂】《正字通·土部》:“六书统:‘壂,滓垽也。’尔雅作淀,义同。”堂练切,去霰定。

【碇】《苏沈良方》沈括记曰: “(秋石方)阳炼法:直候小便澄清,白浊者皆碇底。乃徐徐撇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

【黕】《说文·黑部》、《楚辞·九辩》“或黕点而污之”洪兴祖补注引《说文》、《希麟音义》卷九“黕色”注引《字书》:“滓垢也。”都感切,上感端。侵部。

【沉】《慧琳音义》卷十八“沉沦”注引《说文》:“浊也。”直深切,平浸澄。侵部。

【沈】:“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杨倞注:“湛读为沈,泥滓也。”(荀子·解蔽)

川渝称液体不清澈叫“浑沈沈”(与头脑不清醒之“昏沉沉”可以比观)。

【淟】《广雅·释诂三》:“浊也。”他典切,上獮透。谆部。

还有“尘烬㸅浊稠”等难以尽数。实际上,“大湩”与愚笨义的“浊蠢/憃”,潜在含义亦关联。

四、酽与打粑饭

(一)酽

流传下来科举时代一则字谜:

三斤瘦肉打碗汤——打《四书》一句。

谜底是“由也喭”(油也酽)。酽,浓也。“由也喭”出自《论语·先进》“柴(高柴,字子羔)也愚,参(曾参)也鲁,师(颛孙师,字子张)也辟,由也喭。”由,子由、仲由,即子路。“喭”,鲁莽,刚烈(庸喭暗→喭暗→愚)。

稀饭、羹羹儿之稠状,川渝或称“[yándóngdóng]”“[niándóngdóng]”“[yán/nián搅搅]”。[yán/nián]即“酽”。

【酽】《广韵·酽韵》:“酒、醋味厚。”《增韵·艷韵》:“醲也”。鱼欠切。

“酽”与【醲艷】的同源。“搅搅”[gáogāo]则与“浑”系词的入声形态之“堀圿滑”等关联。

(二)打粑饭/打粑稀饭

【打粑稀饭】很稠的粥。(李文莉《涪陵方言词典》,重庆出版社2020.11)

川渝说的“打粑饭”或“打粑稀饭”,就是“干耸耸的稀饭”。“粑”何解?

或云:就是“粑”。因为食物嚼烂但吞不下叫“打粑粑”,跟打糍粑情形相似,就是“一坨”难于咽下,老人、小孩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笔者揣测,“打粑”之“粑”当以粘结之“糪”的口语音为宜(草不黄俗话说149:“巴3”:巴倒烫)“打粑饭”类似于“饭粑坨”。粘结之“糪”与“粑”都是一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