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是最能够代表家庭道德伦理的一部经典爱情文艺片,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该影片于1995年在美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据说当年引发了美国离婚狂潮。该影片在豆瓣评分高达8.7分,好于 97% 的爱情片。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1)

影片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丝卡,在家人外出四天的时间里,偶然遇到一位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罗伯特·金凯德希望弗朗西丝卡随他一起离开,但弗朗西丝卡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真爱。最终,罗伯特·金凯德伤心离去,弗朗西丝卡则用余生在想念他。

影片中展现的动人爱情,虽然是冲击传统道德底线的“婚外恋”,但却引起了很多中年观众的共鸣,而年轻观众则从中感受到了初恋的缠绵悱恻。我们为弗朗西丝卡放弃了真爱而感到难过,但也为她选择了家人而感到安心。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你情我愿。没有两全其美,只有选择利益最大化。

这部影片让人们对“婚外恋”、婚姻有了更多维度的思考。从表面来看,它探讨的是“婚外恋”的对错,从深层次来看,它揭示的是个人欲望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导演试图在传统道德与个人欲望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最终选择了回归传统道德,即选择了家庭责任。接下来,我将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现实意义三个层面去解读这部经典之作。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2)

01、人物塑造:细腻的表演加细节的刻画,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牢牢锁住观众的情绪,不由自主产生“感情移人”

①弗朗西丝卡: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主妇,善良勤劳,自我牺牲。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像很多家庭的缩影,她和家人相安无事但又如同一潭死水,惊不起波澜。身边明明有很多人,却又感觉寂寞空虚,因为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也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

影片中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在展示弗朗西丝卡的困境——她爱着家人,可一家人对她的爱视若无睹。她像一个保姆,像一个透明人。

一家人等着吃饭,只有她一个人忙忙碌碌。儿子把门摔得响,女儿则把母亲喜爱的蓝调音乐换了。弗朗西丝卡想和家人说话,深情地看了丈夫、女儿、儿子一眼,可他们只顾埋头吃饭,完全没有意识到弗朗西丝卡失落的眼神。

丈夫和孩子要出去四天,暂时脱离了家庭婚姻的桎梏,她觉得无比轻松:“我知道这样说不好,但我巴不得你们离去……”

罗伯特·金凯德的出现,就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她心中压抑已久的欲望,或者说唤醒了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她自己说:从来没有这样亢奋。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亢奋。她终于找到一个愿意倾听她,懂她的人,并且能够带她体验曾经梦想中的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弗朗西丝卡偷偷看罗伯特的镜头。她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兴奋,像一个陷入初恋的少女,羞涩、紧张。她带上了耳环,去买了新裙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接到电话紧张激动。跟罗伯特约会的时候笑得花枝乱颤,满眼爱意。而在最后告别的时候,弗朗西丝卡看着罗伯特的车,停在丈夫的车前面。她反复打开又关上车门,内心痛苦纠结,甚至有点绝望。

梅丽尔·斯特里普通过各种细腻的表情、小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弗朗西丝卡变得更加立体,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像我们身边的人,甚至像自己。

②罗伯特·金凯德:一个沧桑忧郁、浪漫文艺的摄影师。他结过婚又离婚,满世界跑,四处留情,但不滥情。他会因为喜欢一个地方的景色而下火车,像青春少年,热烈而冲动。但遇到弗朗西丝卡以后,他颠覆了自已以往的我行我素,对爱变得执着而坚定。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兼主演,他将“西部牛仔”的精神,融入影片中,十分精准地演绎罗伯特·金凯德这个角色。影片中,罗伯特·金凯德驾车车从远处驶来,风尘仆仆,温和优雅。这样一个充满雄性荷尔蒙的“西部老牛仔”,和小镇上那些慵懒无趣、粗鲁无礼的男人太不同了。弗朗西丝卡只是和他四目相投的一瞬间,空气中似乎就充满了“心动”的气息。

他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却在乎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弗朗西丝卡。处处为对方考虑,这也正是他打动人的特质。爱得感性又理性,爱得热烈又克制,让人为之疯狂。

比如第一次对话,他说:我不想耽误你手里的活。第一次在弗朗西丝卡家里吃饭共舞的时候,他说:如果你说不可以,我马上停止。担心她被小镇的人说闲话,他想拒绝见面:“我不想使你陷入麻烦的境地”。

后来约会,他专门找了一个“安全隐秘”的地方,他向她保证:“在这不会有你认识的人看见我们”。尤其在雨中那一场戏,为了不打扰她的生活,他站在远处无声无息的看着弗朗西丝卡,满眼都是戏。

导演通过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将人物的特征和灵魂鲜活呈现出来,更真实、准确地表现电影主题和矛盾冲突,并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及丰富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场景都直抵内心深处。可以说,这部影片的人物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具有完整的审美价值。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3)

02、 创作风格:非线性叙事以冷峻的镜头呈现,让平淡的故事情节,显得更有张力和真实性。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风格,传承了西部牛仔的精神气质,镜头冷峻,但外冷内热,情绪细腻,节奏舒缓。这是一位魅力迸发的传奇人物。

他获得过40项奥斯卡提名、13座小金人、32项金球奖提名、8座金球奖杯。

他拍《廊桥遗梦》的时候,已经65岁,本该退休的年纪,却迎来了创作高峰。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导演是如何通过非线性叙事方法和冷峻的镜头,来呈现他独特的创作风格的。

①非线性叙事:影片中出现了5次插叙片段,都是以弗朗西丝卡子女的角度引入。非线性叙事对剧情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彰显故事的真实性,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绪。

第一个插叙片段,即影片开头,孩子们在整理弗朗西丝卡的遗物,他们非常不能够理解母亲的遗愿:把骨灰洒落在罗斯曼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弗朗西丝卡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这样的悬念设置,立刻勾起了观众的兴趣,迫不及待想知道这背后的“秘密”“原因”。

于是,浪漫的故事在这些信件和笔记中开始了:事情始于伊利诺州市集那个星期,你们和爸爸前去展出卡洛琳的得奖公牛,你们周日起程……

第二个插叙片,是弗朗西丝卡的女儿读到母亲“出轨”的片段,儿子不敢面对,起身出门说:“想出去走走”。第三个插叙片段,孩子们揭开了弗朗西丝卡的一段动人感情,但面对母亲“出轨”的真相,孩子们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被他们的真情所打动,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问题。

此刻,观众的内心也是一样矛盾煎熬,禁忌之爱到底是该批判还是支持?

孩子们的对话,也正是观众想探讨的:

儿子:结婚后我从来没有对贝蒂不忠。

女儿:你想过吗?

儿子:很多次。现在我怎么办,我该学妈那样做吗?

女儿:使我不安的,是我四十多岁了,而这段乏味的婚姻,维持了二十多年。因为他们教我,要坚守承诺。人们说,正常人不会离婚的。

……

儿子:若她那么不开心,为何不离去呢

第四个插叙片段,孩子们站在河边有说有笑地读着母亲的笔记,情绪似乎已经平静。

第五个插叙片段,孩子们笑着干杯,脸上的表情是如释重负的,象征着他们内心的疑惑和问题都得到的答案。他们按照弗朗西丝卡的遗愿,将骨灰撒在了罗斯曼桥下。“你们今生要做令自己开心的事,人生多美好,好自为之。”弗朗西丝卡的话,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也是观众想要听的。

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在现实和回忆中交织,情绪起起伏伏,让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更加具有张力。导演用这种方式,冷静客观地引导观众思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刻的理解电影,并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4)

②冷峻色调:电影画面以冷色调为主,与呼之欲出的热烈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抑郁沉重的气氛,透露出一种悲剧美学。

这部电影整体的色调是冷色调,空旷的农场,安静的桥,画面冷冷淡淡。主要的场景就是农场、廊桥、弗朗西丝卡的家,简单而很真实,似乎能让观众感受到拂面而来的美国乡村气息。

这样的冷色调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悲剧色彩,电影的经典片段,就是雨中告别的时候,罗伯特无声无息做着最后的挽留。画面的阴冷,感情的浓烈,强烈的冲突感将“婚外恋”的悲剧性渲染到了最高点。

同样是讲“婚外恋”的《花样年华》,王家卫导演也是选用了灰暗色调,让影片笼罩着一层朦胧、伤感、暧昧的气息。这样的色调也更有利于刻画男女主人公极度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摇摆抗争的痛苦。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思考。

回到《廊桥遗梦》,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情欲交织的场景,基本是昏暗抑郁的色调。两人第一次缠绵的时候,黑暗的房间里,只有闪烁的炉火,光影照在两个人的身体上,象征着两人的感情升温。

最后一次缠绵,房间里黑漆漆,只有烛光摇曳。罗伯特起身走进黑暗中,又转身走出来,一束微弱的光,打在他右侧脸颊上,将他复杂的情绪细腻的展现出来。他深情而悲痛的说了那段经典台词:“我就说这一次,以前从没说过,因为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房间里的烛光忽明忽暗,营造出伤感的离别氛围,象征着这段感情即将结束,非常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影片的非线性叙事,冷峻色调,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够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也能够营造出动人的故事氛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理性。还能够很好的诠释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将内心极度矛盾展现出来。把原本不为人所齿的“婚外恋”,拍出了让人感动和神往的效果,不愧是大师之作。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5)

03、现实意义:从表面看是探讨道德伦理,但从深层次看,是个人欲望和家庭责任的矛盾冲突

①影片中所表现的中年人“情感”,不是因为欲望而爱,是因为懂得而爱。

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金凯德只在一起四天,可却用余生深爱着对方。他们抽着烟、听着蓝调;他们在月下漫步,诵读叶芝的诗歌;他们探讨梦想、爱情、旅行;他们如此合拍,仿佛命中注定。

如果说弗朗西丝卡喜欢罗伯特,只因为他展示了一个她梦想的世界。那罗伯特对弗朗西丝卡的爱,更多的是走过千山万水,看过世间最美的风景,才发现的真爱。正如罗伯特说的: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我们都会批判“婚外恋”是违背道德的事,可是当婚姻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此刻有一份纯正的爱情出现,有多少人会选择在道德的围墙里苦苦挣扎,又有多少人会勇敢选择真爱呢?

弗朗西丝卡在影片中自我反思,或许是答案:“我知道爱是很难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纯正和纯粹的,罗伯特和我如果真能厮守,感觉反而会消失。我若和理查德分开,所共创的亦会无踪。现在我很想和我家人一起。若我走了家会变成怎样。你们能体会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吗?”

他们相爱是源于不可控制的冲动,却止于克制的忍耐。有人赞美,有人批评。但从她丈夫的角度来说,又特别的无辜。就是因为四天时间,一个陌生男人闯入了他的家,和他的妻子产生了至死不渝的真爱,这也有点扯淡。

因此,这样的爱是感人的,但也注定是悲剧的。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6)

②个人欲望和家庭责任的矛盾。

前者强调个人满足,后者强调自我奉献。这是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局,或者说身不由己。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要克制个人欲望的满足。

弗朗西丝卡打包好行李,准备跟罗伯特远走高飞。但最后,她选择留下来。即使她知道:“我错过了罗伯特,留下来是错的。”因为家庭责任,因为儿女亲情,她不能走。站在弗朗西丝卡丈夫理查德的角度,他一辈子没做坏事,真心爱着妻子和家庭,确实不该受那种痛苦的遭遇。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是趋利避害,面对欲望诱惑,往往选择忽视、甚至抛弃家庭责任。比如有些人因为满足个人欲望出轨,选择抛弃家庭放弃孩子。还有些甚至为了满足私欲,而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稳定。

《廊桥遗梦》所呈现出来的矛盾,确实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约束的强烈不满。有人认为这样缠绵悱恻的情感满足,是一个人基本的欲求。如果为了所谓的家庭责任,就去牺牲个人幸福,未免有些太残忍。导演通过影片给出了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答案,即为了家庭责任而选择放弃个人欲望。

怎样看待廊桥遗梦 从人物塑造创作风格(7)

04、结语

弗朗西丝卡说:“我把我的生命献给了家人,把所剩的交给罗伯特。”

弗兰西丝卡为了家庭和责任,将真爱永远藏在心里,直到生命的消散。罗伯特·金凯德为了尊重和不打扰她的生活,则带着永远的遗憾孤单到老。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女性的视角细腻地刻画出人性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以及沉重的思考。我们从影片中感受到了真爱的丰盈美好,也感受到了道德枷锁的沉重和不可或缺。

一部好的电影,总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性的矛盾冲突,总能够在不经意间打动你,触动你的心灵,并引起你不断地思索。

《廊桥遗梦》就是这样一部经得住时间沉淀,值得反复欣赏细品的好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