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从地面出发,一粒小小的种子如何飞向太空?今年1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公布了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两家来自安徽单位搭载的航天育种材料——甜高粱、艾草等种子,正跟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预计在2023年5月返回地球。

这些小小的种子为何有机会上天,下地后又将进行哪些培育?1月13日记者联系上种子的提供方,一探究竟。

长期准备 两家单位首次提供育种材料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始终注重提升综合效益,致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历次飞行任务中,均安排了航天育种实验项目。今年1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公布了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记者了解到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共搭载112家单位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其中来自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的近十种蔬菜和牧草种子,以及安徽蝶之艾健康生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药用植物种子艾草均在其列。

神舟十三号在太空的6个月 安徽这些种子正跟着神舟十五号在太空遨游六个月(1)

在一般人眼里,载人航天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其所应用的许多技术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而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材料在宇宙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等空间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下,空间诱变产生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至少4代地面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材料、新种质,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为了这次上天,这两家单位均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他们幸运地通过向相关单位申请,首次让自己的种子送上天。安徽蝶之艾健康生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陶清建告诉记者,他们经过两年的准备,主动申请并通过专家的考察论证等环节,在实验室里经过检验检疫等准备,最终10多克的艾草种子首次送入太空育种实验项目。

期待落地 开展地面选育和科学研究

从去年11月29日发射升空,这些种子已经在太空中遨游了一个多月了,预计在今年5月底返回地球。在此期间,它们被封存起来,不断接受空间环境的影响。

搭载完回到地球的种子,就要进入科研机构等进行培育、种植,并根据种子的不同情况,挑选出科研人员青睐的种子。“种子培育的过程比较漫长,可能要持续几年时间。”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航天育种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一来是上述所说的培育新品种拥有经济性的价值,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经过太空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观赏性项目,比如长到五百斤的南瓜,延长花期的鲜花等。这次该中心入选航天育种实验项目的种子,有蔬菜种子如白苏、笋坝香竹,也有牧草种子如甜高粱、紫花苜蓿等,均要承担这两个方向的探索。

在安庆、六安、亳州等地均有艾草种植基地的陶清建告诉记者,他们的艾草种子落地后,主要期待能够培育出药性更强,收益更大的类型。在他看来,虽然艾草容易种植,但是种植量仍然达不到需求。目前一亩地,在晒干的情况下一般可以产出1.5吨的艾草。“通过太空育种,我们希望可以找到更加多产的品种。”他们会在实验室以及种植基地里进行培育,期待未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给种植户增值,更好地服务百姓。

助力战略 未来还会有更多种子上天

记者了解到,自神舟一号飞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历次飞行试验中,利用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飞行器的资源余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诱变实验,经过多年的地面选育和科学研究,截至2020年,共有超过200种航天育种新品种通过国家及省部级评审。据估算,航天育种创造直接经济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安徽的种子也频频“露脸”。安徽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李成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安徽的油菜、蔬菜种子等,就有机会登陆太空。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时,搭载了由阜阳市选送的200克小麦种子、100克大豆种子,这也是我省小麦、豆类的第一次飞天。在李成看来,航天育种在瓜果蔬菜领域效果更好一些,比较常见的如特大型的南瓜、西瓜等,在农业旅游中用于观赏,增加市民对农业的兴趣。太空育种也为农业育种探索提供了一个途径。

记者了解到,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继续组织开展航天育种搭载实验,为助力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来源:安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