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称为“中元节”,“中元节”在我们老家称为“七月半”,老家的七月半一般都是七月十三那天就过了,七月十四那天晚上就在房屋的周围烧纸烧香,有的也还写包来烧给先祖!

七月夜景(也来聊聊家乡贵州的七月半)(1)

今天是七月十五了,老家虽已经没有过七月半的气氛,我想趁着七月半还没有过完,也来写写一下关于七月半的一些习俗和此刻的景象!

七月夜景(也来聊聊家乡贵州的七月半)(2)

也难得回来一次老家过夜,今天晚上天色格外好,素月分辉,银河共影,月光的笼罩下,深夜的寨子里一片平和静谧。刚从白果树六舅爷家串门回来,在月色的撩拨下,寨子中间的那株大白果树感觉比往年更高。树上那最茂盛的枝杈里,偶尔会传出雏鸟的“吱吱”叫声,或是她也在对着月色,急切地召唤着母亲的归来吧。听,墙角里断断续续地响起数只蟋蟀阵阵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咦,那是蟋蟀们又在唱起了欢快的小夜曲了!

七月夜景(也来聊聊家乡贵州的七月半)(3)

如果是胆量小的人,特别是在“七月半”这个寂静的深夜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毛骨悚然!毕竟今天是“鬼节”!这个时候是很少有人在外面走动了,而我还却是一个人漫步在寨子中的巷道上,毕竟已好久没有在月色下的家中呆过了。这月下的家乡,是否还和孩时的一样?

七月夜景(也来聊聊家乡贵州的七月半)(4)

记得小时候的七月半,常邀上几个小伙伴漫步在寨子中的巷道上,去看看到底哪里有鬼?

因为在我们独山县境内的传说:“七月半,鬼乱窜”。七月半节日,我们作为比较顽皮的小孩子都喜欢出来寻找刺激,看看到底哪里有鬼,结果走遍全寨都看不到鬼,倒看到了老人们在烧香烧纸和喊魂!

七月半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瓜丝油炸粑、五色花糯饭,杀鸭祭祖。主要有:烧纸、写包、插路香、唱茅草歌、放豇豆花等等。

烧包是用金色和银色纸折成金银锭,与纸钱一起装入用白皮纸做成的包中,包上按族谱列祖列宗考妣顺序写清代数、辈分、姓名,查收,封包金银数,以及阳孝姓名和年月日期。另封有“车夫”包,以犒劳车夫送达包裹之辛劳。装好的包于祭祖、晚饭后,在傍晚或夜间在堂屋神龛脚烧,烧包时,按列祖列宗考妣辈分顺序由高到低,一边呼喊祖宗的名字,老祖太老祖太公,老太公老太,爹和奶来要钱去过七月半喏。一边焚化一边念念有词地喊老祖宗,心里默默祈祷,让老祖宗快收钱并祈求保佑后人之类的话。

再就是插路香:在七月十四的夜间,点燃香后插在自家门前或路边,这个点香烧纸不是烧给自家老祖宗的,这是烧给那些孤魂野鬼的。当晚,不论村寨还是城里,到处燃烛烧香,烟雾弥漫。

唱茅草歌:七月初十至十八,布依族妇女聚集在晒坝宽敞的庭院人家唱茅草歌,多少要从月亮升起唱到月亮落坡。我还清楚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寨子上的几个妇女在唱茅草歌,有一天晚上那个女孩子唱的太入神了,唱得哭哭啼啼的,旁人说是有桂阴奶来招她的魂了,大家赶忙用凉水把她泼醒。而这些年农村唱茅草歌渐渐冷淡,从而转向独山县城了。早些年,一到晚上人们大都自发聚集在八角亭花园一带,现在又转到独山大戏楼草坪上去,男女自结帮对,情歌对答,此起彼伏,围观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般要从七月半前唱到八月十五过后,天气转凉了才没有人唱。

七月半吃鸭子:最近这十几年来,独山上下麻一带的七月半都时兴杀鸭子,一到七月半头几天,市场上的鸭子供不应求,家家户户都要吃鸭子,按我们当地的习俗鸭子不能用来供桌祀祭老祖宗的,所以这一天杀了鸭子不能上神龛大桌,只能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吃鸭。

七月半的习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七月半的现实意义!

七月夜景(也来聊聊家乡贵州的七月半)(5)

这轮圆月散发出淡淡的银光,点衬着头顶那星星点点的夜空,自家新建的房上那洁白的瓷砖在月的映射下,反射出道道银色的光。一时间,家乡的七月半,是美丽的月夜,我自己一个人转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有鬼,可以说现在没有鬼了,就怕人的心里有鬼。此刻,房头的那几棵树叶在微风中的吹动下哗哗作响,这一片又一片的叶子涌动中变得如此的深邃和幽蓝。。

作者:卢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