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国民党蒋介石的反革命力量在人民革命力量的打击下大大削弱。

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1)

蒋介 石的“全面进攻”被迫改为“重点进攻”。虽然它占领了我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延安等地,它的“重点进攻"仍在继续,但遭受挫折,已成强弩之末。当然,从军队的数量和武器装备上看,蒋介石仍占优势,它的主子美帝国主义仍在源源不断地援助它。蒋介石也寄希望于把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以实现他反革命的战略企图。

毛泽东目光敏锐,他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科学分析了形势,他认为,中国的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军事形势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蒋介石的军事攻势已经衰弱下去,这表现为蒋军兵力不敷分配,征兵不足规定数额,这些又同蒋介石的战线之广和兵员消耗之多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蒋军士气在日益低落。经过第一年作战,我军已歼灭敌人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共计120万人。我军取得的胜利,加深了敌人营垒中的失败情绪,振奋了全国人民,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2)

在重大变化来临之时,毛泽东抓住关系整个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就是说我们不应等到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之后再去展开战略反攻,而应抓住有利时机,不让敌人喘息,全面转入反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他提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按照毛泽东的伟大决策,1947年7 月至9月,我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战场先后转人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敌人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部署,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毛泽东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选在中原地区的大别山。中原地区东临津浦路,西依汉水,南濒长江,北枕陇海线,人口约4500万,物产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得天下之说。大别山位于国民党首府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又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曾经是红军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一直有共产党 领导的游击队坚持斗争,我军拥有到那里去立足生根的条件。

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3)

我军如果能够长驱直人,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挟武汉,南控长江,北瞰中原,从而象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国民党蒋介石必然调动其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回援,与我们争夺中原地区,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

为使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决策付诸实现,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决策部署。

三军配合,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跃进大别山;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等率领的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西。三支大军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同时实施两翼牵制。即由陕北我军出击榆林,调动敌军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山东我军则在胶东发动攻势,继续把山东敌军顾祝同部往东引向海滨,以利三军的行动。这是一个具有 成功把握的正确决策部署。1947年6月30日夜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黄河自古称天险, 河宽水深,奔腾咆哮。蒋介石自恃这一天险可抵 “40万大军”。在从开封到东阿的500里长的黄河边上,交通沟相连,碉堡林立。刘邓大军乘夜突然袭击攻破敌人的黄河防线,并接连歼敌9个半旅,取得了战略进攻的初战胜利。

敌人惊恐万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6.30事件”,蒋介石慌慌张张于7月7日宣布全国“勘乱”总动员;蒋军陆军总部参谋长哀叹说“余月来最担心之情况,今日出现矣! "这些从反面证明,我军渡过黄河,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决策,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的角度看都是正确的,击中了敌人的要害。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纠集了大批兵力,妄图将我刘邓大军歼灭于陇海路和黄河之间,或将其逐回黄河以北。

面对着这种情况,我军应采取怎样的进攻样式?是像北伐战争时期那样,逐城逐地地推进,还是采取别的进攻样式?毛泽东立即决策, 指示部队下决心不要后方, 以半个月行程,直趋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当时,毛泽东分析了部队跃进大别山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他告诫部队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朝最好处努力。

经过艰苦的努力,刘邓大军终于在大别山区站稳了脚,扎下了根,胜利地实现了毛泽东估计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

实行中央突破,采取跃进方式,打向敌人战略纵深,是击中敌人要害,转变战争全局的极其英明的决策。这种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成:这是一种独特的进攻样式,是史无前例的。

从这种独特的进攻样式,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争奇观,我们看到了以善于观察和分析形势著称的领导者毛泽东的风采。他正确果断而及时地作出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

要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首先必须清楚形势、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是前提。如果形势不明,目标选择不准确,势必导致决策的失误。毛泽东由于他明了形势,全局在胸,选择了正确的目标,并以他那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选择了独特的进攻样式,从而在历史转变关头,把握住历史航船的舵轮,使之驶向胜利的彼岸。

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毛泽东一个战略决策)(4)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我三路大军胜利地摧毁了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迫使蒋介石从“全面防御”改为“分区防御”。在4个月内,我三路大军共歼敌19万余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占领了江淮河汉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原解放区,把国民党发动反革命内战的战略后方,变成了我军从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