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是写作最好的年代,也是很多人都想当作家的时代,而且也有可能当上作家的时代,因为只要你愿意写,就有能展示你文字的平台。

所以,有很多写作课应运而生,口号无一例外的是“快速掌握写作技巧”,我不知道十几、二十几节的写作课能不能让你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但我一直信奉的一句话就是:“连一千本书都没读过的人,就想当作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人、知名写作讲师、美女作家舒明也这样说:我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

文学大师的读书秘诀(大师们的写作课)(1)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是舒明月的读书感悟、文学鉴赏,更是一本写作入门必读课。

书中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舒明月通过分析48位顶级作家的经典作品,带领读者领略大师们文字的魅力,品赏大师们制作的文字盛宴,从而提升写作者的文笔。

01.文字中的“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前人谈论诗词,提出景语、情语的区分,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写景之语,实际上都是在抒情。)

情景交融是一篇好文章的前提,色彩的运用是景物描写的基础。

文学大师的读书秘诀(大师们的写作课)(2)

在“内容篇”,舒明月用了两篇文字,来分析名家名篇中的“色”带给读者的视觉冲击。鲁迅的清冷凄艳、张爱玲的流光溢彩、汪曾祺的五彩斑斓,文章就在这颜色的渲染中,呈现出一幅幅或唯美、或壮阔、或清新的画面。

舒明月在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时,发现张爱玲的文字之美源于她感官的敏锐,但她描写色彩的技法还是可以学习的,舒明月把这种技法称之为“借物大法”,对颜色细心观察加上联想,就可以写出“张爱玲式的颜色”。

颜色的点缀,是文章的亮点,无形中也增加了文字的美感。颜色的精准运用,也是一个作家文采好坏的呈现。新媒体写作也好,纸媒写作也罢,文笔以及文采依旧是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好的文字不仅带给你感到阅读的愉悦,还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

文学大师的读书秘诀(大师们的写作课)(3)

在阅读中感受名篇中那些灵性的文字,加上刻意练习,也能让自己干涩乏味的文字活色生香起来。

02.文章的“味道”

舒明月在书中说:“阅读如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尽你的物力识力和心力来达成膳食的合理搭配、营养均衡。读一本糟糕的书,其害处不亚于喝下含三聚氰胺的牛奶,不加选择的滥读小说,一定会戕害到创作。”

那么,在舒明月眼里,名家的作品就是一道烹饪恰到好处的美食,能唤起你的味觉,让你食欲大开。

在“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这一篇文章中,舒明月以自己的厌食作为引子,引出汪曾祺的描摹食物的《安乐居》,一段描写食物的文字让舒明月胃口大开,从而又搜罗了汪曾祺谈吃的所有文章。

文学大师的读书秘诀(大师们的写作课)(4)

是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酱兔头、黄油烙饼让舒明月胃口大开吗?不是的,是优美精准的文字、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情感触动了读者的感官,打开了读者的味觉,从而喜欢上“文字的味道”。

文史大师刘文典说过,写文章只要记住五个字:“观世音菩萨”, 这个五个字分别代表观察生活、通晓人情世故、抓住文章的韵味,有慈悲之心。

这其中的“音”指的是音韵,古诗词之美,除了辞藻与音律之美,最大的就是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文章也是如此,好文笔和韵味是成就经典的重要要素。

就像舒明月在“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浓度”一章中说的,深沉、热烈、执着、痛楚是鲁迅的文章特色,而汪曾祺的文章就偏恬淡,情感不够浓烈。这是个人“烹调文章”的标签,浓烈、恬淡也就是各个作家文字的味道。

文学大师的读书秘诀(大师们的写作课)(5)

说到文章的味道,不得不说一下舒明月的“偏食”,从她解析的作品来看,她喜欢的作家有鲁迅、张爱玲、汪曾祺、大咕咕咕鸡、简嫃等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张爱玲的文字,简直是舒明月最可口的美食;而对冯唐等作家的文章,损之又损,可见美女作家舒明月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不过,因为舒明月自己本身“偏食“的原因,对于有些不合口味作家的指责也有失偏颇。

03.读出来的写作密码

在“标点、造句、比喻、通灵、情感”等技能篇,舒明月写的都是常用的写作技法,虽然有“旧瓶装新酒”的感觉,但枯燥的理论总会让人感到乏味,从赏析名家作品入手,一步步拆解、寻找文章中的写作密码,换一种视觉,用轻松的语言引导刚入门的写作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无论哪一种文体,写文章固有的基本文法是不可少的。就拿最标点符号的运用来说,再好的故事,“一逗到底”确实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文学大师的读书秘诀(大师们的写作课)(6)

不过,舒明月在“技能篇”之一的“天才笔下的标点不同凡响”一文中,先拿“荆轲刺秦王”古文断句说事,后拿鲁迅与大咕咕咕鸡的文章相比较,实在是败笔(这也许与我的偏好有关)。

阅读的作用就在于此,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多种因素组成的。除了最基本的文笔,还要看贯穿行文的内蕴,不是谁的文字和名家的文字相似,谁就可以被称作大师,不过,优劣差异在对比中更容易显现。

教授写作的书籍有很多,作为八零后的舒明月,能写出这样一本关于阅读、关于写作的书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其中有一些偏颇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这仍不失为一本写作的入门书,也可以说是新媒体写作者的入门教材。

跟着舒明月品味名家经典,领略文字中的深层之美,写出她笔下“有趣、有用、有料、有力”的四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