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

爸妈第一次说出离婚,是在他们50岁这年。

起因是妈妈听到隔壁屋爷爷在吼叫,她匆匆跑去,老爷子正怒气冲冲地拍打满屏雪花的电视。

妈妈试图让爷爷别急,她帮着调台,可怎么也搜不到他想看的频道。

爸爸走了进来,在爷爷的唉声叹气中也操作了一阵。

他左右晃动天线、重启,电视发出令人烦躁的哧哧声,屏幕里仍是一片雪花。

“肯定是你故意弄坏的,你就嫌他看电视吵到你。”

爸爸突然发难,把怒气对准了妈妈。

70岁的爷爷从老家农村来到上海养老,妈妈确实有所不满:

爷爷会在屋里随地吐痰,然后用脚一蹭;

吃完饭就把筷子往筷笼一插,自己不刷,也不让别人刷;

他耳朵不太好使,看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关键还不关门。

无辜的妈妈极力否认,争吵持续升级,一个事很快演变成另一个事。

爸爸攀扯道:

“除了做饭、洗衣服,你看你平时会干点啥?

“我跟你过够了,你要是看老爷子不顺眼,咱就离婚,你去北京找你儿子照顾你吧。”

被逼到墙角的妈妈哭了起来,奔出房门。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2)

我便是他们的儿子,亲生的,远在北京工作。

租住在传媒大学附近的一间9平米的房子里,我接到了妈妈哭诉的视频电话。

妈妈走在家门口的小河边,面部一片漆黑,哭声之外能听到潺潺的河水声。

没等妈妈复述完前因后果,我已经怒不可遏,一连在家庭群里怒怼多条信息,条条指向爸爸。

最狠的一句话是:

“自己没什么本事,就把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

群里一时沉寂。

过了一会儿,爸爸冒出几个字:“你还需要成长。”

话里带刺,他是想借此提醒我,照顾自己都难,更别说接手照顾妈妈了。

爸爸的这次爆发,事后看起来颇为诡异。

和冤家夫妻不一样,他俩结婚30年几乎从不吵架,爸爸对妈妈可以称得上是宠溺。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3)

妈妈年轻时生得俊俏,却生性柔弱,头脑也不太灵光,一遇到复杂的事就迷糊,做超过5个人的饭就在厨房不知所措,这些年她干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

爸无疑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人照顾4个“孩子”——两个姐姐、妈妈和我。

妈妈做事糊涂,简单的算数都怕被蒙,甚至都不敢独自去买东西。

家里人包括我都觉得妈妈没本事,只有爸爸不计较,去村头商店买瓶醋,两人都是手牵手去。

性格腼腆的妈妈见了生人一句话也不敢说,惹得亲戚们都很不悦。

城里的姑奶奶来到我家,妈妈不叫人,也忘了端茶。

姑奶奶绷着张脸,当众对奶奶说:

“你家媳妇也太不懂事了,叫人都不会吗?”

妈妈躲在爸的身后,爸一直拉着她的手,向姑奶解释说,妈妈性格慢热,熟悉之后就好了。

90年代初,爸爸去上海打工,春节回家的第一件事是问妈妈有没有受奶奶和姑姑欺负。如果有,他就会去找她们理论。

有一次,奶奶当着邻居的面,说妈妈是个“光吃不干”的货,妈妈气得把碗一扔,回屋就哭。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4)

等爸回来,砸了奶奶一口锅。

妈妈是一朵花,爸爸一辈子都在护着她。

出身农村的他,身上有一种朴素的浪漫,哪怕是日子最苦的时候。

爸爸在28岁那年驾驶拖拉机时,腰意外受伤,回阜阳动完手术,从此不能干体力活。

几年下来,他急得满头白发,40岁后干脆常年以光头示人。

而在爸爸的宠爱下,妈妈一直如少女般天真无忧,头发又直又黑,爱美。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5)

几年前为妈妈拍的照片

年龄增加,加上对儿子北漂生活的担忧,让爸爸第一次开始重新看待自己的婚姻。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打工赚的钱也有限,他想把照顾妈妈的担子交给我。

可当时我年近30,工作、婚恋都没谱,自己的生活能力有限,更别说照顾同样没什么生活能力的妈妈。

爸爸突然的爆发,赚得了妈妈的眼泪和我无知的愤怒,注定没有任何效果。

宠妻的下半场,还得他自己走完。

吵架的第二天,很少下厨的爸爸为妈妈做了顿饭。

虽然一如他此前做的饭一样难吃,但妈妈还是坚持把饭菜吃完。

吃饭间,无声无息。

傍晚,他跟妈妈说了第一句话:

“走,去河边散散步。”

3月份,上海的天气还很湿冷,爸顺手从柜子里拿一件红色呢子大衣,给妈妈披上。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6)

爸妈在上海打工已经有二十多年。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租住的房子从市区退到镇子,再退到松江的这个村子里。

村子里住的大都是外地农民工,周围全是工厂,路上都是货车。

白天路面烟尘滚滚,几乎睁不开眼睛,微弱的机器轰鸣声从早响到晚,萦绕在村子上空。

生活环境每况愈下,离家打工的爸爸宠妻却有增无减。

在灰暗的厂区,周围的人平日都穿着蓝色粗布工作服上班,妈妈是她们当中的一抹亮色。冬天常穿红色的大衣、绿色的袄,夏天穿着花色连衣裙。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7)

许多衣服都是爸爸带妈妈去店里挑选的,款式、布料、颜色,妈妈一次次从试衣间走出来,在镜子前左看右看。

爸走上前去把她的领子捋平,把褶皱的部分拉直。

只要妈妈喜欢,他就去付钱。

偶尔逛街的他们会带上我,并让我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多余。

看到爸爸把巨大的耐心花费在为妈妈买衣服上,我不屑一顾,径直往沙发上一坐,不管不问。

他俩同在一家吸塑厂上班,爸爸是货车司机,妈妈打扫卫生。

先前妈妈的工作是捡货,一天要上12个小时的班。她手慢,捡不过别人,又不服输,于是常常加班,手上磨出不少倒刺。

爸爸买来创可贴,把她的十根手指一一裹上,告诉她以后不捡货了,干点轻松的活儿。

她有些不开心,爸爸赶紧安慰:

“不差你那两三千块钱。”

其实,他的工资也不过才五六千。

妈妈身上戴着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都是爸不同时期送她的,有的光泽有所磨损,颜色暗淡下去。

49岁生日来临前,她在爸爸面前有意无意提过一次,想把这些首饰以旧换新。

生日当天,爸爸开着他的二手奇瑞,带妈妈去市里买礼物。

跑了几家黄金店,爸一口气为她买了3件金首饰,花了1万多块钱。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8)

妈妈的金首饰

妈妈为花了这么多钱感到不快,她说:

“我是想以旧换新,不是买新的。”

爸说:

“过去的东西有纪念意义,有我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怎么能换呢!”

妈妈戴上新的金首饰再去厂里打扫卫生,成为了阿姨当中被讨论的焦点。

休息时,她常拿着扫帚走到玻璃门前照镜子,金耳环在玻璃上摇摇晃晃,项链闪闪发光。

随后,她再用那只戴着金戒指的右手拿起扫帚,继续干活。

工厂区有条小河,贯穿整个村子,河两岸整齐地排列着一栋栋低矮破旧的二层小楼,灰白两色的墙体倒映在河水里。

下了班,他们常常沿着河岸散步,爸像个说书人,历史、政治、家长里短无话不谈,妈妈是个听众。

去镇上逛街,爸开着电瓶车载着她,路虽不到3公里,妈妈从来不会一个人去,怕迷路,也怕不安全。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9)

村里的小河

老乡张叔常与爸妈一起去镇里,张婶很少跟着,平时只在家洗衣做饭,基本不出村。

妈妈和张婶聊天,知道张婶不是不愿意去,而是张叔不想带她。

夫妻俩除了孩子问题,在家都很少说话。

张婶比妈妈还要小两岁,已满脸皱纹,头发黑白参杂,白的比黑的多。

不仅在张婶眼里,这些年一回到老家县城,大姑和婶婶们都一致评价:

妈妈是老吴家最幸福的女人。

这话一语双关,既是夸妈妈,也是夸爸爸。

爸妈都笑而不语。

爸爸对妈妈的宠溺,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妈妈平时只能做一家人吃的饭。

张叔、张婶和其他老乡来家里做客时,她就迷糊了,不知道该做多少饭、炒几个菜,脑海里熟悉的做饭模式乱成一锅粥。

爸要提前给她安排好——

芹菜炒肉、青椒炒鸡蛋、小鸡炖蘑菇、粉丝豆腐汤。

甚至会把这些字给她写在纸上,放在灶台前,让她边看边做。

人再多的时候,爸只能把菜切好、配好,妈妈只需把它们炒熟即可。

爸自知做饭难吃,不过也有积极下厨的时候。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0)

我读大四那年,有一次爸夜里去送货,妈妈在家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她坐在床上,两手捂着疼痛部位,有种晕厥感。

她以为忍过去就没事了,没给爸打电话。

爸凌晨两点回来时,她的肚子仍在疼痛。

爸二话不说,开车带她去了市里医院。

爸一向开车很快,尤其是他那辆二手奇瑞,减震超差,在小路上能开出拖拉机般的颠簸感。

妈妈说,那天晚上他开得很慢,乡间小道减速带较多,爸每过一个减速带车速都控制在10码以内。

她坐在副驾驶上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到医院挂上急诊,妈妈被查出急性胆囊炎,需要做个微创手术。

她总共住院5天,爸跟老板请了假,一直在医院寸步不离地陪护。

厂里老板找不到人开车,只好亲自坐进驾驶室。

出院回家后,妈妈本已无大碍,她想去做饭却被爸制止住。

爸爸让她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他是时候练练厨艺了。

整整1个月的时间,妈妈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忍耐着吃了1个月爸爸做的青椒炒鸡蛋。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1)

我曾是个对生活极没耐心的人,从不会去超市买菜,也不愿陪女友逛街买衣服,无法将完整的自我分摊到他人身上一丝一毫。

与女友相处的前两年是段艰难的磨合期,争吵过后有时会想起爸爸说的那句话:

“对人家好一点。”

这句话不断将我的视角,往他和妈妈身上转移,窥见他们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再拉回当下我与女友相处的境况,一些想不通、看不透的东西便渐渐清晰。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2)

我身上有了爸妈感情的投影。

和女友每周固定逛一次超市,我从一个“推车人”变成一个菜价敏感者,萝卜、白菜的价格哪怕涨一分钱也逃不过我的眼睛。

陪女友逛街买衣服,坐在店里的沙发上玩手机已是过去式。布料、颜色、羊毛含量、干洗还是水洗,都成为我参考衣服质量的指标。

有一次女友说:

“你的生活技能被我练出来了。”

而我脑海里闪现出的,是爸妈买衣服的情景。

我们住在姚家园两年,两人都在工作压力很大的互联网公司上班。

她有时在家办公,我在出门前会给她一个爱的亲吻,并竖起拳头喊一声“Fighting”。

当去公司的时候,她9点半才能回来。在北京朝阳站下公交车,几百米的距离,我去接她。

冬天,她常拎着一串糖葫芦和一袋板栗下车,我把她冰凉的手揣进兜里,路上一边分食酸甜的糖葫芦,一边聊一天的工作情况。

感情顺利向前推进。

2020年国庆,我们决定邀请双方父母来北京玩一趟,也商讨一下婚姻大事。

四位爸爸妈妈都很开心,风尘仆仆地赶来。

我们去慕田峪爬长城,给他们拍照时,女朋友的爸妈离得很远,露出尴尬的表情,更别说做出搂挎动作。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3)

我妈却非常自然地挎着爸的胳膊,露出少女般的笑。

我和女友面面相觑。

我突然理解她爸妈的扭捏和不适,这或许才是大多数普通夫妇日常的关系模式。

我爸妈反而是为数不多的那一对。

这几年,妈妈因为身体不太好,爸已不再让她上班。

妈妈成天待在家里,在阳台上养了很多花。花开得正艳时,她会拍下来发朋友圈,配上一句感性的文案。

大姐来上海玩,当她说妈妈的不是时,爸爸会为妈妈辩护。

比如善良、心细,做事虽然慢但是很认真,能把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

去年我结了婚,妻子也已有孕在身。

妈妈为了过来看娃,也为了婆媳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她开始在家锤炼厨艺。

每天做不同的菜让爸爸尝,如果爸爸觉得不好吃,她就重新再做。

爸坐在桌前一道道品尝,提出建议:

“这个菜油多了,那个菜盐少了,你又放鸡精了吧,孕妇最好不要吃鸡精。”

从上海到北京路程遥远,妈妈不敢一个人坐高铁,爸爸亲自护送她过来,一家人也在一起过个年。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4)

出乎意料的是,爸只用3天时间,匆匆辞掉那份干了十多年的工作。

原本我一直以为妈妈离不开爸,这事让我意识到,爸对妈妈同样有着很强的依赖。

他又怎能忍受一个人在异乡生活呢。

妻子的预产期在今年4月,我们商量要不要让妈妈去月嫂培训机构学学,到时就不必再请专业月嫂,以后她也能凭这个技能去工作。

妈妈说自己不会坐公交和地铁,北京这么大,完全摸不清方向,能否学会就更难说了。

我们劝服不了她,有些恨铁不成钢。

爸爸又开始为妈妈辩护说:

“不是所有人都得有事业,我们年龄大了,学东西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大年初三爸就要离开北京,前往杭州下沙,打算来年和叔叔一起修补轮胎。

前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带他们去吃寿司,妈妈偷偷拍了一些短视频,发时配上文案:

“要分居两地了,有些难过。”

爸是清晨8点出发的,我拎着他的行李包,送他去北京朝阳站坐公交。

朝阳站离我住的小区只有几百米,我们一路沉默着,天气有些冷,有风,低矮的阳光从楼宇的缝隙中照射到路面。

在站内等车时,他说:

“你妈就是这么个妈,没什么大能耐。

“先让她在这住着,以后如果有什么矛盾,买张火车票再把她送到我那里吧。”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5)

宠婚的男人(宠妻男人的下半场)(16)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ID:zhenshigushi1)——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图源:电视剧《父母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