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这篇,出了很多有名的成语: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泉涸之鱼、善始善终、莫逆之交、游方之外、不生不死、相视莫逆等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庄子国学学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国学学习(学习庄子大宗师)

庄子国学学习

《大宗师》这篇,出了很多有名的成语: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泉涸之鱼、善始善终、莫逆之交、游方之外、不生不死、相视莫逆等等。

大宗师,意即以道为师。

在这篇里,依旧是通过几个故事来说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基本无法理解)

在“天人合一”中,对“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这句很有感。很希望能达到这样的状态。错过不悔,得到不自喜,顺应自然。太多时候,自己的情绪被这些所谓的得到和失去所牵绊,时而懊恼忏悔,时而欢呼不已。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自不必多说。而正面的喜也不要吗?一方面,并不是不要喜,而是不居功,不自得,不以小我而自鸣得意。另一方面,因为喜悲互换。能带来喜的,自然也就会带来悲,不是吗?这点和西方的自我激励有点不一样。几年前就有人跟我说过这个道理,当时的我,认为我需要大喜的。那时的我,觉得体验各种情感是一种经历,为什么不呢?现在的我,慢慢的接受减少情绪波动频率了。

相对论: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在儒家的道德体系里的君子,在道家就是小人了。道家讲究的是不作作。何为不作作?比如其中一个寓言,好友去世,儒家之礼就是要按很多礼制办丧事,包括哭号。而道家就不会讲究这些,不讲究的不仅仅是礼仪章法,而且道家会认为,生死是一回事,回归自然而已,以另外一种形态存在于天地,没什么可喜可悲的。

这里我有两个感想:其一,对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礼制,我个人表示尊重。我早年离家求学在外,家中红白事情因为离得远,也都没有回去参加。所以传统习俗上的这些礼制章法,我少有接触,几乎文盲状态。最近听闻一些,接触一点。每每参加这些仪式,我总是有敬畏心,顺从仪式上主持的安排。但是,我敬畏的不是这些仪式,顺从的不是主持,而是希望寄托这些仪式的步骤,对过去的人表达自己的追思,毕竟总要做点什么。其二,我之前听闻有些人,就是在大悲之时哭不出来。我自己,真的悲痛至极的时候,是哭不出来,也不一定想哭,而哭并不足以表达至悲。多希望随行的人,能理解,而不是拿着儒家礼教来说三道四。这时候,我就觉得每个人如果都能知道一些道家的顺其自然该多好。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恰逢秋天读到此处。觉得庄子写的很美。为何秋天容易让人觉得凄然呢?白天在公园里和女儿散步,看着金黄色的落叶随风飘落,悲从中来。这种看到落叶即生悲情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通过学习诗词培养起来的?也许二者兼有。然而,我依旧无法做到庄子说的那样,不悲不喜,顺其自然的样子。也许,我心中确有放不下。

安命。

白天和女儿散步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的一个同班同学,第一次吃麻辣烫,第一次逛小店都是和她带着去的。我很错愕。因为那个女孩儿的妈妈不许她过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她家奉行吃素。这些观念和我们家的生活观念很不同。女儿觉得那个同学很可怜,觉得那个妈妈很过分。换做之前的我,也会觉得那个妈妈怎么那么老套。但是现在的我会告诉女儿,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大家的方式都是平等的,没有哪种是更老套或者更先进,只是一种不同的选择而已。女儿随即质问我,那么凭什么她妈妈就帮她决定了她妈妈自己认为对的生活观。我顿了顿,的确,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依据自己以为的“对”的方式来培养。很多时候并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时候,就是我想说的庄子提出的“安命”了。对于那些我们能把控、能决定的我们可以去争取,但是不是所有的我们都能选择,比如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无论多么开明的家庭,也不会让一个三岁之前的小朋友做很多人生选择吧?这时候,《大宗师》里的最后一个点“安命”就如一盏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