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沐猴而冠”理解成给猴子洗完澡后,再给它戴上帽子,其实大谬不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成语?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悟空的故事成语(成语中的古人生活)

孙悟空的故事成语

很多人把“沐猴而冠”理解成给猴子洗完澡后,再给它戴上帽子,其实大谬不然。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北宋学者陆佃所著《埤雅》一书中描述了猴子的特性:“猴善候,其字从侯。《白虎通》曰:‘侯,候也。楚人谓之沐猴。’旧云此兽无脾以行消食。盖猿之德静以缓,猴之德躁以嚣。”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引文则有不同:“班固《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而后人讹沐为母,又讹母为猕,愈讹愈失矣。”

李时珍也记载了猴子的特性:“其性躁动害物,畜之者使坐上,鞭掊旬月乃驯也。”

综上所述,楚地出于口音,把猴子就叫作“沐猴”,只不过是把这个音写成了“沐”字,不是给猴子洗澡。李时珍所说“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不过是想当然的附会之言而已。

至于“人言楚人沐猴而冠”,唐代学者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猕猴不任久着冠带,以喻楚人性躁暴。”“猴之德躁以嚣”,猴子本性急躁,不能像人一样长久地戴着帽子。说客以此讽刺项羽就像猕猴戴上了人的帽子一样,看着是人样,骨子里仍然是一只野兽,同时也讽刺他性格暴躁,不能长久地经营关中之地。

有人向项羽转述了说客对他的这句评价,“沐猴而冠”的项羽一听登时大怒,“烹说者”,立马派人抓住了那位说客,投到大锅里活活给煮死了。

顺便说一句,这个故事也是“衣锦夜行”“衣锦还乡”等成语的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