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夜色渐浓。骆马湖碧湖银滩处的环湖大道上摊点逐渐增多,人流逐渐密集。摊主蔡大姐正站在小吃摊的操作台前,熟练地将各种菜品放入锅中翻炒。灯光下,额头上汗珠晶莹,手上忙得不亦乐乎:炒菜、拿饼、刷酱、卷菜、打包……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看着手机里刚收到的收款信息,她不禁咧开嘴笑了起来。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1)

蔡大姐名叫蔡芝兰,今年51岁,是市湖滨新区本地人,家住香水湾小区,家中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8年前,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她买了辆小推车,流动售卖卷饼、肉夹馍、炒饭、炒面等小吃。蔡大姐说,自己在市湖滨新区住了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竟有许多人夜间到湖边游玩,硬是把这里变成了宿迁最热闹的夜市。据介绍,这大半个月来,她每天中午开始准备食材,下午5点便骑着小推车载着满满一车的食材,直奔骆马湖“碧湖银滩”景区附近,张罗着自己的小吃生意。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2)

流动小吃车上张贴的“吃块卷饼,考试一把过”广告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蔡大姐介绍说,以前她主要在三台山大道附近的驾校和职教园区两处出摊经营,消费人群主要是驾校学员和高职学生。“由于疫情原因,学校管理更加严格,学生只能周末出校,生意不太好做,守着小摊一整天只能赚百来块钱,真不容易。”蔡大姐说,自五月份骆马湖沙滩公园、骆马湖碧湖银滩景区周边“夜经济”开始火热起来,她晚上便来到湖边出摊,一晚上能多赚三四百块钱,收入翻了几番,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3)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自然也就‘靠湖吃湖’,现在湖边人气旺了直接受益的是我们这些原住民。”蔡大姐说,骆马湖实施禁捕退捕之后,政府虽然都给予了很好的安置,但很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转型做起了旅游生意,你看这些摊主有很多邻居乡里。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4)

唯有烟火气最是暖人心。沙滩夜市形成后,从以前的十来个摊点,变为一条马路布满摊点,各式各样,灯火辉煌,热热闹闹。这些不起眼的摊点,有的是家里孩子的书包、学费,有的是家里老人的养老钱,有的家里病人的医药费……每一个小小摊点的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小摊点,大民生。热起来、火起来的沙滩夜市,是“人间烟火城市生机”,更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5)

“吃水不忘挖井人,骆马湖让我们致富,我们也要保护好骆马湖。”蔡大姐指了指摊点旁自备的垃圾桶说,我们每一个摊点都配一个垃圾桶,地面铺张隔油布,摊子周边几平米的地方也是自己的“责任田”,顾客在购买之后,会提醒他们不要丢弃垃圾,夜里收摊时,多数摊主会自觉打扫好摊点附近卫生才会回去。旁边的不少摊主印证了蔡大姐的话,交谈中,他们透露出自己的担忧。他们担心自己居住的环境被污染,担心因为环保问题夜市被政府取缔或搬离。他们认为不自觉的摊主和游客只是少数,并希望摊主和游客不要乱扔垃圾,不燃放烟花,共同维护骆马湖沙滩的环境卫生。他们坚信通过政府的宣传和管理,一个干净有序的骆马湖沙滩夜市必然会出现。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6)

夜市的灯火越亮,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越高。碧湖银滩边的摩天轮,每天晚上都会准时点亮炫彩的灯光,如灯塔般照亮着老百姓的心,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据了解,自市湖滨新区启动骆马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以来,聚焦“夜经济”发展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助推骆马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此,市湖滨新区正持续融入省、市文旅融合的夜经济发展大潮,深入挖掘并展示骆马湖特色文化,以文塑旅,提升度假区内涵气质,逐步将特色沙滩夜市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彩的夜间生活体验。

银滩湿地公园与黄河水(骆马湖碧湖银滩)(7)

针对沙滩夜市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噪音扰民等问题。市湖滨新区毫不回避,积极作为,本着绝不“一放了之”或“一禁了之”原则,坚决用足“绣花功夫”,持续聚焦“夜经济”提质升级和规范管理等相关工作,推动沙滩夜经济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保持和提升其市场活力和消费动力,让“夜经济”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发力点,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马凌峰 郑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