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静安区威海路上的张园,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百年前,上海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在这里开张、第一场话剧在这里上演……

百年张园城市更新 百年张园又见老样子(1)

去年9月,静安区启动张园的保护性修缮。到今年9月底,张园西区17幢历史建筑的修缮基本完成,即将开门迎客。今天上午,跟随张园西区修缮项目设计师沈晓明,记者提前探访这一传奇石库门建筑群。沈晓明告诉记者,从清末上海首屈一指的市民花园,到近代豪宅云集的高档社区,再到“72家房客”时期,如今全新亮相的张园西区,将重新回归公共服务属性,成为完全开放的市民空间。时隔百年之后,张园历史走完了一个轮回。

百年张园城市更新 百年张园又见老样子(2)

走进精心修缮的张园西区,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本杂乱无章、逼仄拥挤的石库门弄堂变得豁然开朗,那些原本半遮半掩,被各种搭建、隔断所遮挡的石库门老建筑,终于以完整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张园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城市生活市井弄堂的烟火气将再度展现张园“历史、建筑、生活”之美。沈晓明告诉记者,张园历史街区,是上海现存最具多样性、代表性、艺术性的石库门建筑群,堪称一座活着的“石库门博物馆”。其建筑形态包括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里弄公馆、花园洋房,类型多样,中西合璧,可以说每一栋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体现出当年设计者与房屋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巧思。因此本次修缮的原则,就是在完全保留张园历史建筑和历史肌理的基础上,重塑功能、重现风貌、实现全新的开放共享。

如何让建筑在修缮后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风貌,又达到今日使用所需的健康状态,是保护性修缮最大的难点,也是张园修缮项目最大的亮点。在探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从一砖一瓦一门一窗,到老建筑群墙壁上那些斑驳痕迹,以及屋内原本的布局,甚至每一块特殊花纹的地砖,修缮团队都尽量予以保留或还原。“这些老宅就像是老人,那些岁月留下的印迹正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可能是一段历史。”沈晓明说,修缮工作的重点,就是保留这些细节,让它们用无声的方式讲述故事。与此同时,也要对建筑内部已经老化的结构进行必要的修缮或重置。由于东北侧地下还有三条地铁线的换乘项目,也必须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基础预加固。

百年张园城市更新 百年张园又见老样子(3)

张园这座“石库门博物馆”里,西区的“镇馆之宝”就是此次修缮中保护等级最高的建筑“张园77号”。该建筑高三层,呈左右对称的狭长形,中间还有一座绿色盔顶的阁楼。历史上,这里就是张园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里弄公馆,后作为静安置业的办公地。2015年,“张园77号”成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达到了二类保护等级。精致的雕花木窗、进口洋松木扶手、绿色釉面砖壁炉……这些细节无不诉说着这栋建筑建造时的用料之考究、工艺之精湛。昔日隐没于市井弄堂,如今再度惊艳亮相,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沈晓明告诉记者,就以地面上的花纹地砖为例,在修缮过程中许多地砖都已经损坏了,只能根据原版的式样,“复刻”出一批使用。如今若是仔细查看地面,还是能从老化痕迹中发现新旧地砖的“分界线”,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百年张园城市更新 百年张园又见老样子(4)

修缮前的张园,市井气息是其最大的魅力,如今居民们都搬走了,离开了弄堂生活的张园是否能魅力依旧?沈晓明觉得,张园作为城市建筑,在每个时期的历史使命都不同。它最初的形态,就是为市民服务的开放式花园,后来成为了各类居住建筑云集之所,开始逐渐强化私密性。1949年后大量市民搬入,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也赋予其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的张园迎来新的使命,重新回归开放式公共空间。历经百年变迁,张园又站在了“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传承、市民共享”的新起点。

百年张园城市更新 百年张园又见老样子(5)

不久后,张园西区即将开放,沿泰兴路区域主选方向规划了顶奢品牌新业态,沿茂名路区域,将主要以艺术、轻奢、高定及潮牌为方向。可以期待,“完全版”的张园将成为上海又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市民可以在一座“活着的”石库门街区休闲、散步、购物,阅读建筑,感知城市。“上海这样的建筑以后会越来越多,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时,让人感受上海城市文化,用那些沧桑、斑驳的印迹,展现历史真实的力量。”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图片 | 周馨

编辑 | 顾莹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