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摄入不足是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厌食症也是儿童长期摄入不足的病因之一小儿推拿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由于其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家长及儿童易于接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儿童厌食推拿手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儿童厌食推拿手法(宝宝厌食试试推拿治疗)

儿童厌食推拿手法

长期摄入不足是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厌食症也是儿童长期摄入不足的病因之一。小儿推拿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由于其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家长及儿童易于接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促进推拿治疗厌食症的规范化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联合兰州大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下,遵循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制定了《推拿治疗儿童厌食症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并于近期发布。本期我们邀请《指南》的其中一位牵头人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儿童厌食要早治

儿童长期厌食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矮小、营养不良、贫血等症。调查显示,早期的喂养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等是导致婴幼儿期及儿童期生长迟缓的主要因素。所以,儿童厌食建议早防早治。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目标,将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控制在10%和5%以下。在儿童厌食症的中西医防治方法中,推拿安全有效,易于被家长和儿童接受,应用较为广泛。

常见证型有四种

《推拿治疗儿童厌食症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提出,儿童厌食症涉及的常见证型主要包括脾胃气虚、乳食积滞、脾虚肝旺以及脾胃不和。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病证结合的模式最为常见。儿童厌食症的诊断以纳呆、拒食为主症,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病程在1个月或以上;有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病后失调史。此外,需排除因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食欲不振。

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中医如何判断儿童属于哪种证型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脾胃气虚证

脘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泄泻,神疲、倦怠,或伴见面色萎黄、头晕、乏力、消瘦;舌质淡,脉缓弱。

乳食积滞证

脘腹胀实或痛,嗳腐酸馊,或呕吐乳片宿食,大便酸臭、便秘或溏薄,小便黄浊,可伴见低热、潮热,手足心热,烦躁、夜啼;舌质红,舌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脾虚肝旺证

急躁、易怒,胸胁胀痛,或腹胀痛泻、泻后痛缓;舌苔白,脉弦缓。

脾胃不和证

脘腹痞闷,甚或胀痛,泛恶、嘈杂,或食后尤胀,呃逆不止,嗳气或矢气略舒,肠鸣作泻,或便溏不爽;舌苔薄白或偏厚,脉弦或滑。

其中,脾胃气虚为虚证,乳食积滞、脾虚肝旺、脾胃不和偏向于实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儿童厌食症与其他很多中医优势病种类似,是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的原则来制订推拿处方、操作方法等中医治疗方案。《指南》建议,推拿治疗儿童厌食症的通用穴位和手法包括补脾经、推四横纹、摩腹、揉板门、捏脊、揉足三里等。

同时,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推拿可在一些通用穴位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运用。脾胃气虚证,增加三关、肾经、手阴阳;乳食积滞证,增加三关、大肠、腹阴阳;脾虚肝旺证,增加肝经;脾胃不和证,增加手阴阳、肝经。

手法操作是重点

“用推即是用药”,基于这一认识,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是体现推拿对儿童产生寒、热、温、凉等效应的主要途径,是疗效的重要保障。

《指南》建议,推拿治疗儿童厌食症采用的操作要点为:

补脾经300次,顺运内八卦200次,清胃经300次,揉推四横纹100次,顺摩腹3分钟,揉板门500次,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100次,揉中脘100次,揉脾俞1~3分钟。脾胃气虚证,建议加推三关100次、补肾经300次、分手阴阳300次;乳食积滞证,建议加推三关100次、清大肠100次、分推腹阴阳100~300次;脾虚肝旺证,建议加清肝经100次;脾胃不和证,建议加分手阴阳300次、清肝经100次。上述所有涉及操作次数的推荐意见,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酌情加减。

在此需提醒的是,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以便适时调整手法的刺激量,谨防不良反应或意外发生。婴幼儿和体重较轻者,注意调低刺激量;体重较重者,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刺激量。为避免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指南》中也详细说明了操作要求、禁忌证、注意事项和日常调护等。

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吴大嵘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