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2)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3)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4)

圖:六妙門-十六特勝

Ānāpānasati : the mindfulness of breath

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這包括了大小乘佛法,修四禪八定,也包括了現在修密宗的紅教、花教、白教、黃教。我是照次序來講,這是整個修氣脈,即生成就的方法。因為內容太多了,先了解知息入這個「 知性」。

知性這一知,並非最後的究竟哦!見聞覺知有四個作用;「見」,不是用眼睛哦,要搞清楚。我們閉著眼睛有沒有看?也在看。看到什麼?看到一個什麼都看不見,但是你還是在看,這也是看哦。「聞」,就是聽,你聽到完全沒有聲音的時候,乃至睡著了,什麼都沒有聽,實際還在聽,聽那個沒有聲音、聽不見的聲音。「覺」,感覺,你睡著了有沒有感覺呢?有啊!你醒來才知道剛才睡得好舒服啊!事後方知和當時有些差別而已。「知」,知道的知,有一個知道不知道的知,知不知是知之至也,到了極點。知道那個不知之地,跟你們講,那是屬於般若了,太高了。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5)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6)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7)

這個「知性」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知沒有分別哦,因知而起了許多的分別,這是個大科學、大哲學、大邏輯。所以這一知比什麼都厲害,到般若境界,直到無知之地。所以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寫了《肇論》,影響了幾千年,有一篇叫《般若無知論》,知不知是謂知也。佛說過,孔子、老子也說過,都從「一知」的知性入手。

現在大家當場要體會,譬如我講話你們聽話,誰在聽啊?知性在聽。先不講科學,先不講腦的反應,就講普通的吧!你一邊聽我講話,一邊還在思想,第六意識還在裏頭分別;老師講這一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也會記錄,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啊!不是你那個知性。但是「知」道你自己坐在這裏,也知道氣候舒服不舒服,身體流不流汗,同時也知道自己在分別,這一知包括很多了,這是唯識所講的五遍行。

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作用無所不在,跟知性也有關。換句話說,作意也是知,知也有作意在內。這叫五遍行,隨時都在,過去現在未來,甚至你死後都在,做夢也在,變成靈魂也在。怎麼了這個五遍行?就是怎麼轉過來這個知。換句話說,知是什麼呢?知是意,意識思想。現在才跟你們漏一點點認知科學,那都在佛學裏。平常也跟你們提過,有些同學聽我講萬遍了,耳朵都生繭了,懶得聽了,可是自己沒有體驗。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8)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9)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0)

佛告訴我們,這麼一彈指有六十個刹那。我們一呼一吸一刹那之間意識有多少轉呢?九百六十個轉動。一晝夜之間我們的思想轉了十三億轉,就是中國十三億人口那麼多。這個是行陰。譬如現在我講話你聽話,你還在做筆記,你同時還知道外面的事,作用那麼多,就因為你這個意在轉動。這個作用的功能就有那麼厲害。

不要聽了這個到外面吹牛,說自己懂得很多,你自己真懂進去再說。這一知有這樣厲害。當你呼吸也好,或做任何事,你那個知,就在那個事上面;可是同時也在這個事上面的,像火花一樣放開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我們拿一支蠟燭來點,你這個蠟燭點了,就只看到一點亮,這一點亮在轉,旁邊所有東西你都看到了,這是科學。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1)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2)

修行叫你先了解這個知。知息入,你以為只是知道這個息入嗎?你這裏知息入,那裏同時還知別的呢!你們要弄清楚,這個頭腦很厲害,佛告訴你先利用這個鼻子呼吸入手,知息入,知息出。風與息還有這個氣是在科學,跟宇宙相連的哦。我們呼吸一進一出,有個什麼東西在進出呢?沒有啊,它是空的啊,它不過是個生滅法,來往、往來。像你這個拳頭揮動來往,有個拳頭往來嗎?沒有啊!中間沒有個拳頭啊,只是一個空的形相。你說沒有嗎?它有啊!所以很難懂得。

整理自 南懷瑾老師《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3)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4)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5)

瑜伽感悟心语一句话(南師說瑜伽知息入)(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