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5年,一位老人从四川广元旺苍县出发,辗转来到俄罗斯回乡探亲。此时的她已经81岁高龄,她心里非常清楚,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回乡了。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

瓦里和赵清彦

家乡的亲人一如既往地很是热情,她的妹妹恳请她一定要留下来,侄儿也苦苦相劝,老人却坚定地说:“这里是我的第一家乡,但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家和孩子都在那里,我爱他们!”

这名老人是谁,是什么给了她如此坚定的信念?

农场遇到一生挚爱

列里敏•尼柯娃•瓦里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人本过得平平安安,但1941年的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苏德战争。瓦里的父亲应征入伍坚决捍卫祖国,可没过多久,父亲就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牺牲了。

母亲年迈,作为家中长女的瓦里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农场附近的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微薄的工资省点用也能保证家里的基本开销。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2)

可到1945年,苏德战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对抗德军艰难,物资供不应求。此时,农场就成为了续命的唯一稻草。

由于战争的影响,蔬菜的价格也变得极为昂贵,瓦里也只能十天去一趟农场,为家里改善生活。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农场离工厂近离家却远,但瓦里还是喜欢去这一家农场,只因农场里面有个中国小伙,卖得菜又好又便宜。中国小伙名叫赵清彦,几个月前来到农场干活,勤劳朴实的性格很受大家喜爱。

瓦里并不清楚赵清彦之前是干什么的,但是赵清彦给她的印象非常好。有一次,瓦里下班晚了,到农场时,好白菜早已让人挑完,她从剩下的白菜中挑来挑去,好不容易挑出一个看得上眼的,一问价格才发现又涨了。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3)

摊主不耐烦地问她:“你到底买不买?”瓦里捏了捏口袋里的钱不好意思地说:“不买了,谢谢。”这一幕正好被旁边的赵清彦看到,赵清彦朝着瓦里说道:“我这里有好的,可以便宜卖你。”

紧接着瓦里就看到赵清彦从身后拿出一颗大白菜,瓦里不好意思地接下把钱递给赵清彦。刚要走,赵清彦又说:“你等等,我再给你带根黄瓜。”那时黄瓜的价格很贵,1斤黄瓜需要几十个卢布。赵清彦就这样随随便便地将黄瓜送给了瓦里,瓦里很是感激不尽。

赵清彦不仅勤快,还是远近闻名的好人,他总会将蔬菜以便宜的价格卖出去,还会将蔬菜白给那些买不起菜的人。虽然赵清彦只来了几个月,但当地百姓对他很是信任。

正是由于赵清彦的善良,瓦里对他逐渐产生了好感。此后,瓦里总会来农场光顾赵清彦的生意,赵清彦也非常喜欢这个勤劳美丽的姑娘。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4)

赵清彦

渐渐地,两人成为了知心朋友,他们总会坐在一起互相倾诉最近的烦心事。赵清彦了解到,瓦里的父亲战死沙场,母亲多病,她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对瓦里的遭遇,赵清彦很是同情,对她愈发照顾。赵清彦对她无私地照顾令瓦里很是感动,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中国男子,而赵清彦也对瓦里暗生情愫。

后来有一天,赵清彦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欢之情,对瓦里表达了心意。瓦里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愿意!”至此两人成为恋人,而他们的恋爱的事得到了人们衷心的祝福。

瓦里的亲人并不看好这场恋爱,希望她能够考虑清楚,毕竟赵清彦是一个中国小伙,两人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都不相同,以后的生活中必定还会有很多摩擦,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5)

赵清彦与瓦里

对于亲朋好友的关心,瓦里非常感激,但她说:“赵清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男子,他勤劳朴实,乐善好施光凭这一点,我就认定他了。至于其他的,我们会一起克服!”

见瓦里这样执着,亲人也纷纷献上祝福。1947年冬天,33岁的赵清彦和22岁的瓦里喜结良缘,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结成了夫妻,过上了平淡美满的生活。

丈夫竟是中国红军

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盛行着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苏联姑娘瓦里不顾世俗的眼光嫁给了中国小伙赵清彦,他们相敬如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结婚后不久,瓦里就为赵清彦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列敏尼•柳达和二女儿列敏尼•丹娘。两个女孩都非常可爱,炯炯有神的眼睛像大海一样深邃,跟她们的妈妈一样,而头发则跟她们的爸爸一样乌黑锃亮。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6)

待两个女儿都长大一点后,赵清彦带着家人举家搬到了600公里的另外一座城市,捷尔拉奥斯克。

一天,赵清彦发现小柳达上完学后气鼓鼓地回来,将房门紧闭。赵清彦以为女儿受了欺负,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去女儿的房间询问情况。赵清彦问:“女儿呀,你怎么了?”

听到父亲的声音,小柳达立刻扑在了他的怀里,脸上挂着两行泪痕伤心地说:“学校的同学们都骂我是爱流鼻涕的中国人。爸爸,我是中国人吗?”

赵清彦温柔地说:“对呀,爸爸是中国人,你是爸爸的女儿,所以你也是中国人。”提到中国,大女儿还从来没有听过中国的故事呢,就好奇地问:“爸爸,中国好玩吗?”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7)

“咱们中国是个古国,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有着你见都没见过的建筑,总之非常好玩。”赵清彦说着就红了眼眶,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去了,内心充满了思念。

小柳达非要听故事,赵清彦拗不过女儿,于是他就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讲了出来。

1914年,赵清彦出生在四川旺苍县的赵家梁村里。在他19岁那年,红四方面军攻占了旺苍,并在这里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从小就对红军充满敬仰之情的赵清彦,在红军的号召下,同旺苍的众多乡亲都参加了革命。

可第二年,红军就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赵清彦跟着大部队离别了家乡,踏上了前途未知的探索。过草地时,赵清彦被饿得皮包骨头,两腿发软眼前发晕。因长时间徒步和饥饿,他的两条双腿就像灌了水一样非常臃肿。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8)

刚同部队走出了草地,就遇到了胡宗南部队的阻拦,赵清彦所在的31军未能同西路军一起出征河西走廊,留在了陕北。

1937年,31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转战于山西、河北、河南一带。到1943年,赵清彦担任军械股长兼军械厂厂长,可在一次秘密筹集军粮的行动中,赵清彦不幸被日军俘虏。

那一天,赵清彦带着手下到冀中平原枣强县农村秘密收集军粮,可他们正好遇到日军扫荡,当日军发现时外地口音时,当即就认定他们为八路军,将他们关押在了据点。

日军并没有实际证据,赵清彦明白,只要自己咬牙不松口,日军也拿他们没有办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赵清彦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日军问不出东西,就将他们连同1000队名中国军民一起押解到黑龙江省东宁县当苦力。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9)

在东宁,有17万中国人民牺牲在了这里,他们都是被日本人抓到这里修建日本战略工事的。赵清彦在这里受尽了磨难,也流尽了眼泪,他不是为自己而哭泣,他只是在心疼在这里遭受毒打的中国人民。

赵清彦是幸运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带着4名难友逃离了这里。他本想去苏联通过新疆的秘密交通线再次回到部队中,但他从乌苏里江踏上苏联国土后,被巡逻的苏联兵拘留。

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因为语言不通再加上能证明他们身份的东西早已丢失,赵清彦和同伴被判“偷越国境罪”判处一年半的改造,被押解大海参崴服刑。

1945年,赵清彦和同伴们服刑结束,他们向苏联请求回国参加抗日,但苏联政府拒绝了。赵清彦等人无处可去,只能四处流浪,当他们流浪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时,苏联物资紧张,当时许多人靠买蔬菜发家。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0)

中国人民骨子里就带着勤劳的血,于是赵清彦决定留在这里,几人将身上的积蓄凑着租了一块地,种上了蔬菜。

赵清彦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因为他从来不会缺斤少两,还会白送蔬菜,这样很多苏联姑娘都非常喜欢他。由此遇到了一生挚爱瓦里。

一回想起祖国,赵清彦就无比思念。多年没有与家里通信不知家里是否还好。1955年,赵清彦终于托人给家里带去了一封信。几个月之后,竟然真的收到了回信,当他满心欢喜地打开信封时,里面的内容却让他悲痛欲绝。

信是父亲托人写的,上面说:“这几年没有你的消息,我们都以为你已经不在人世了。忽然收到你的来信,我很是高兴。你的母亲已于两年前去世,她临终前一直喊着你的名字。”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1)

看到这里,赵清彦痛苦万分,他忍着悲痛继续看下去:“你的弟弟4年前参加抗美援朝光荣牺牲,如今家里仅剩我一人孤苦无依,希望你能尽快回家再见一面,我这一生再无遗憾。”

瓦里就在旁边安慰着他,她说:“清彦,我明白你很痛苦,不如我们一起回中国吧!给你的爸爸养老。”妻子的善解人意让赵清彦很是感激,他同样明白让妻子离开家乡是多么为难的事情。

可瓦里却说:“只要你开心,我怎样都愿意。”有了妻子的肯定,赵清彦立马办了出国签证,准备回到家乡。

1958年,赵清彦和家人在苏联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节,就手挽手坐上了去往中国的列车。一路上优美奇异的风景都没能吸引赵清彦的目光,他闭着眼睛想象着父亲的样子,他想,父亲一定已经满头白发。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2)

一路上两个女儿异常兴奋,柳达问赵清彦:“爸爸,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呀?”“去我的故乡看望爷爷。以后我们都要在那里生活,你们高兴吗?”柳达和丹娘高兴地蹦蹦跳跳,欢快地拍着小手说:“高兴,终于可以见到中国啦!”

很快列车就到了站,赵清彦下了火车深吸一口气,是久违的味道。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跟随者丈夫的脚步,瓦里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经过几天的颠簸,瓦里终于和赵清彦来到了家乡。

赵清彦声情并茂地向瓦里和孩子们介绍着家乡的一草一木,瓦里和他一起回忆着儿时的记忆。看着丈夫眉飞色舞激动的表情,瓦里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3)

走了大概几分钟的时间,一处房子逐渐出现在眼前,屋前站着一位老人,他就是赵清彦的父亲。老人佝偻着身躯,用一根拐杖支撑着身体。赵清彦急忙跑上去喊了一声:“爸爸,我回来了。”老人眼里的泪水瞬间流出,一家人拥抱在一起。

瓦里跟着丈夫来到四川旺苍,在这里他们一同度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说起丈夫,瓦里只评价了一个字“好”,这一声“好”道尽了对丈夫的爱意。

刚来中国那时,瓦里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巨大改变,她变得很不适应。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中国人用的是筷子,但瓦里和孩子们从小用的就是刀叉,用筷子吃饭很不习惯。更令瓦里觉得难受的是,她完全不懂中国话,这些方方正正的字辨认起来困难极了。

瓦里回忆起这段记忆,总是哭笑不得,她说:“那个时候我变得很暴躁,整天都烦躁不已,但是我的丈夫一如既往地非常体贴,不断地鼓励我,帮助我学习文化。看到他认真的样子,我的脾气瞬间就消失了。”说这句话的时候,瓦里满眼幸福。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4)

既然下定决心跟随丈夫,瓦里就没有想过回苏联生活,她在丈夫的陪伴下,努力适应着中国的一切。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建设中,苏联到了冬天已经有了暖气,但中国还用着最传统的方式取暖。

四川到了冬天屋里比外面更冷,瓦里和孩子们总会被冻得满手都是冻疮。瓦里心疼孩子们,第一次跟邻居请教,为家人一人做了一身棉衣。她不懂的地方,赵清彦就会像解说员一样为她翻译。

1959年,中国经济严重下滑,大部分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都颗粒无收,赵清彦家里也遭受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饥荒。他们每天喝得都是稀得可以照到人影的稀饭,两个原本圆润可爱的女儿也变得非常憔悴。

而就在这一年,瓦里为赵清彦生下了一个儿子,但由于吃不到营养的东西,瓦里没有奶水喂孩子,孩子被饿得直哇哇大哭。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5)

瓦里奶奶

赵清彦的情况惊动了县里政府,政府立即派人将他们从乡下接走,为他们重新安排了住处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生活有了保障,但赵清彦始终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红军证明一直开具不下来,当时与他一起参军的同乡都已经牺牲或者失去联系,没有人能证明他的身份。直到1963年,赵清彦在街上偶然遇到了当年与他一起过草地的同志昝月德,这才办下了证明。

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瓦里十分思念家人,她每天都想与家人通信,但并没有机会。

时间很快到了1976年,瓦里终于有机会与家人通信,当看到家人的回信时,瓦里很是激动,她萌生了想要回乡探亲的想法。赵清彦也知道思乡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于是就与妻子一起回乡探亲。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6)

瓦里奶奶

当见到弟弟妹妹的那一刻,瓦里泪流满面,他们相互拥抱相互亲吻脸颊。这次回来瓦里看到家人过得不错,悬着得心总算放了下来。弟弟妹妹希望瓦里能够留下来,瓦里却说:“清彦这几年接连生病,我不能舍弃他不管!”就这样,瓦里在住了几天后又回到了中国。

1992年,67岁的瓦里再次重返故里,此时苏联已经解放了,她的祖国变成了俄罗斯。她的妹妹一如既往地挽留她,瓦里再次拒绝。

到了晚年,赵清彦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瓦里整日陪在他的身边照顾,生怕丈夫有一天离她而去,即便真的会有这样一天。1995年,赵清彦终究没能扛过病痛的折磨,在与瓦里进行最后一次告别后撒手人寰。

丈夫不在身边陪伴,瓦里本可以回乡居住,但她并没有那样做,她认为即便丈夫不在了这里还有他的影子,她爱他,舍不得离开这里。

当年逃亡苏联的边民(俄罗斯红嫂回乡探亲)(17)

瓦里奶奶

2005年,瓦里再一次回到故乡,她的妹妹极力挽留甚至还将侄儿都叫来,希望瓦里能够留下。瓦里还是没有同意,众人很是不解:“你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家里只剩你一人,那里究竟有什么魔力?”

瓦里深情地告诉他们:“这里是我的第一家乡,但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家和孩子都在那里,我爱他们!”瓦里的款款深情深深地感动了众人,他们也不再多说,瓦里又回到了中国。

瓦里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她受丈夫的影响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一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