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桥

在现今的红楼研究领域,“上人”和“下人”绝对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人们总能举出很多“上人”欺压“下人”的案例,以此证明作者超前的先进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我们先不判断这种说法的对错,我们先按照这种思路来评点一下《红楼梦》中的“上人”和“下人”,看看会得出什么结果吧:

先看“上人”:

贾母,这个家庭的绝对权威,出场时要别人前呼后拥,坐下就有丫环捶腿。这不就是黄世仁他妈吗?

贾赦、贾政、贾珍和贾琏就是清代的黄世仁、南霸天之流;

邢夫人、王夫人和凤姐就是地主婆;

就连深受人们喜爱的贾宝玉,林妹妹和宝姐姐们也统统是封建官僚加大地主家的公子小姐。她们竟把刘姥姥那么朴实的乡村妇女说成“母蝗虫”,这不是在污辱劳动人民吗?

红楼梦人物绰号及住所 红楼梦人物中的(1)

林之孝家的只嫌“林子小”,越权安排“司务长”,想把水搅混,反被平儿阻击;

秦显家的刚上任就大举行贿,半天的“司务长”使她“赔了夫人又折兵”,柳婶官复原职后所做的第一件事竟然也是向林之孝家的送礼;

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挑起了抄检大观园一事,居然还蹬鼻子上脸,被探春打了一个嘴巴;

李奶妈克忠职守,但有时也会倚老卖老,做出一点被人指责的事;

马道婆作法害人,终获报应。

这么些丑陋之人,均出自这个“下人”群体。反倒是地位并不比他们更高的一些“下人”,如平儿、鸳鸯、袭人、晴雯、戏子等人得到了作者的不少赞美之词,当然也写出了她们的毛病。

“下人”群体中还有很多中性之人,不惹人喜欢,也不令人讨厌,人物性格也不鲜明,只是串场人物,我们也无须细分析。

“下人”群体中,还有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厌恶的“浊男人”和结了婚的“老婆子”,探春所说的“乌眼鸡”之人,多出自这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被作者称颂者寥寥无几,作者的创作倾向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上人”和“下人”的阶级斗争观念划分来分析红楼人物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怎么会有比孙中山先生还超前的思想呢?

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我在“下人”堆里列举出那么些不太光彩的人来,“下人”里真的就没有好人了吗?当然有:

红楼梦人物绰号及住所 红楼梦人物中的(2)

仗义的醉金刚倪二就是一个,虽然戏份不多却与贾芸的舅舅卜世仁(不是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借钱给贾芸,不为利,只为结交,可见眼光甚远,他日贾芸发达必有厚报。不过很有趣,倪二是一个职业放高利贷者,他的“善举”是在“醉”中做出的;刘姥姥也是一个,两进荣国府使她受惠不浅,三进荣国府,接受凤姐托孤,救巧姐于水深火热之中,有情有义。可惜此二人皆不是贾府的仆人。

红楼梦人物绰号及住所 红楼梦人物中的(3)

晚上睡不着觉,真从贾府的二等仆人里找到一个好人来——贾宝玉的贴身小厮茗烟。宝玉但凡外出都是此人陪伴,尤其是在宝玉祭拜金钏之时,尽管他不知道宝玉所祭何人,却仍从心底替宝玉祈祷,帮宝玉大闹书院,忠心可见,只可惜他个人的性格鲜明程度不及王善保家的。

综上所述,红楼人物的描写并不是简单的以“上人”和“下人”来区分的,论地位,鸳鸯要比她哥嫂重要得多,但论境界,其哥嫂却远不及其妹;贾母和“多姑娘”,一个是最大的“上人”,一个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下贱之人,小得可以,你能说贾母是“最坏”,而“多姑娘”是“最好”吗?以“上人”和“下人”的标准来划分红楼人物是死路一条,如果谁硬要这么分,自己去写一本书吧,别在这里糟蹋《红楼梦》了。

要搞清《红楼梦》中人物独特的塑造手法。作者把社会上各种人物活灵活现地摆在一个舞台上表演,整个故事情感丰富而又充满矛盾斗争,还隐藏着以家喻国的深意。千万别像我们的某些红学家,简单地把书中的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上人”和“下人”,贴上阶级斗争的标签,那只会误导读者。

————————————————————

校对:王华东 安妮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