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众所周知,李景隆、平安、盛庸这三大主力军的兵败,象征靖难之役的结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大主力军之外,其实还有个备受怀疑的“第四大主力”。他们就是有“中山旧将”之称的徐辉祖军。

在这支“中山旧将”队伍中,除中军都督的战争经验较少以外,指挥使、千户都是久负盛名的战将,而卫官以下的军士更是浸染沙场数十年的老兵。

虽然这支部队实力强劲,但饱受怀疑。在耿炳文兵败真定,朱允炆征调50万大军配给李景隆时,反而将“中山旧将”扔在了候补驰援的名单上。一路上,李景隆兵败郑村坝、白沟河,折损数十万兵马。“中山旧将”却迎难而上,打的就是燕军精锐。这支候补军的战斗实力,远远超越了主力大军。

这支部队之中,忠臣比率高得惊人。到达浦子口时,徐辉祖军有5000多人马,盛庸兵败后竟战死了数十位将领,其中指挥使2人,千户3人,卫所军官17人。“中山旧将”忠臣率之所以如此之高,除了徐达数十年的言传身教之外,更离不开这支部队的灵魂,魏国公徐辉祖。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1)

“中山之风”的徐辉祖

徐辉祖是安徽凤阳人,在19岁那年,他以勋卫身份进入左军都督府。在参军后不久,徐辉祖就参加了军事演练,对手是邓愈之子邓铭和常遇春之子常升。而巧合的是,后来朱允炆信任的主将,李景隆也参加了这次战斗。

在这次演练中,李景隆初战不利,被邓铭打的节节败退。就这时,一身戎装打扮的徐辉祖站了出来。这一战中,徐辉祖初显“百战名将”的峥嵘,带领部队反败为胜,将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一年后,由于徐达病逝,徐辉祖在家服丧三年,其后朱元璋委任他承袭魏国公爵位。在当时的大明朝廷,开国将领之子普遍成长起来,在军中任职。因此朱元璋“拔苗助长”,将徐辉祖派往北平府、陕西、河北等前线练兵。故而徐辉祖成长很快,逐渐成为百里挑一的军中骁将。

当时部队里除了徐辉祖以外,还有傅友德、王弼等,清一色的元勋宿将,同时还有朱棣、朱高煦这样的宗室贵族。徐辉祖平时主要在蒙古草原南端明元交接地带活动,训练士卒,收集情报,传递往来于应天和前线的军事消息。

然而为了徐辉祖行事方便,朱元璋特意将傅友德调离,并旨意朱棣不得干预徐辉祖。说白了,徐辉祖当时就是朱元璋眼中的“明日之星”。不久之后,李景隆也加入了练兵部队,和徐辉祖分列南北。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2)

都说出将入相,成为一国名将,光靠资历是不够的,更要有谋略和战功。1393年时,明军在东北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容乐观。当时明军精锐早已离开大宁、宣府地区,只留下羁縻卫所在大宁都司苦苦支撑,部队也由数万人锐减到不足千余人。阿鲁帖木儿志得意满,竟与乃尔不花意图全歼大宁都司的明军,叛明归元。

谁知徐辉祖拍马赶到,将阿鲁帖木儿生擒活捉。当年3月,徐辉祖奉命押送阿鲁帖木儿回应天受审。到了次年,徐辉祖又上疏劝谏朱元璋征讨西番,并做好全局规划。

对于徐辉祖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建议,朱元璋不仅不生气,反而大喜过望。都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徐辉祖这样的才俊,才是朱元璋需要的人才啊!要知道在当时,蓝玉已被屠戮全族,包括傅友德、冯胜等老将,也要遭到朱元璋的清洗。如果没有杰出人才取代他们的位置,朱元璋就算死,也不会瞑目。而徐辉祖年仅29岁,就目光长远,见识卓著。

于是朱元璋感慨道:

“徐辉祖有战略眼光,承袭中山之风啊!”

徐辉祖从勋贵子弟迅速成为军中战将,不仅显示了徐达的培养能力,更体现了朱元璋晚年的无奈。杀功勋,屠戮大将,威胁到皇太孙者通通不留。然而他不讲资历,破格提拔,又为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完备的名将名单。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3)

朱棣的克星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皇太孙朱允炆在黄子澄、齐泰的诱使下,不顾徐辉祖、梅殷劝阻,执意削藩。当时朱橚、朱柏、朱梗等非死就废,惨状连连。坐镇北平府的朱棣心生不忿,暗中图谋,意欲起兵谋逆。

徐辉祖虽然是朱棣的妻弟,又与他常伴军旅,但却有一个“忠君爱国”的心。在朱棣派遣他的三个儿子前往应天祭扫朱元璋墓时,徐辉祖就力建朱允炆扣留朱高炽三人。他道:

“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心术不正,常有异志。他非但不忠于燕王,更不忠于皇上,今日若不除去,他时必成大患。”

当他说出此言时,却遭到了徐增寿、王宁的批驳。甚至在朱允炆、黄子澄看来,徐辉祖也有些大惊小怪,杞人忧天。有人说徐辉祖大义灭亲,只为讨好朱允炆,然而徐辉祖却对此不屑一顾。在徐辉祖眼里,他是朱棣的妻弟,更是大明朝的世袭魏国公和中军都督。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4)

朱允炆对于徐辉祖,是相当不信任的。当时朱棣起兵靖难,耿炳文在真定接连败北。驸马都尉梅殷建议以徐辉祖为将,领兵北讨。然而朱允炆与黄子澄商议后,竟派遣李景隆北上。在战斗中,李景隆围困北平府未下,又遭遇郑村坝之败,损失惨重。

徐辉祖心胸极其宽广,在听闻李景隆兵败后,着即拟定围剿计划。他见识深远,战略眼光异于常人。可朱允炆听说徐辉祖欲领兵北上,取代李景隆成为南军主帅,非常不满。于是徐辉祖的方案被弃之不用,朱允炆则更加重视李景隆。

徐辉祖对于“攻打朱棣”的兴趣,可不止于此。1401年3月,时任南军主帅的李景隆聚拢60万兵马,迎战朱棣10万铁骑。徐辉祖再三上疏,请战朱棣,朱允炆方才允准他携带3万精兵北上,援助李景隆。

然而徐辉祖匆匆赶赴山东时,李景隆就已兵败白沟河,惶惶如丧家之犬。徐辉祖疾驰北上,击败追剿李景隆的燕军,挽救了十数万溃军的性命。在李景隆、平安、瞿能纷纷溃败被杀时,只有徐辉祖的3万精锐全身而退。

可以说,徐辉祖在南军一众不靠谱的将领中,是特别突出的。而他的身份,又让他难免受到朱允炆的猜忌,尤其是黄子澄对徐辉祖也非常不友好。因此在白沟河之战后,徐辉祖又被调回应天,成为朝堂上的看客。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5)

当然,在朱允炆非常困难的时候,徐辉祖仍然是他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当时,朱棣绕过济南,改道河南南下,在灵璧击败平安、何福,士气旺盛。然而面对驰援北上的徐辉祖,朱棣却心生畏惧。

在齐眉山,燕军连战徐辉祖,无一胜绩,大将李斌被徐辉祖斩于马下,损伤不可计数。两军对阵一段时间后,燕军将士对徐辉祖极为恐惧,纷纷劝阻朱棣撤兵。就在这时,朱允炆却以平安、何福两军已恢复,朝中无将为由,将徐辉祖调离灵璧。

徐辉祖走后,南军立刻遭到朱棣的袭击,何福大败,平安投降。到了浦子口大战时,朱允炆渐渐力不从心,徐辉祖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围剿朱棣之路。当时,朱棣为了击败徐辉祖,在长江以北各个交通要道上埋伏兵马,严防消息泄露。而徐辉祖麾下只有数万京师精锐,根本奈何不了这种强大攻势。

可徐辉祖的脑瓜子非常灵活,他创造性地运用水路结合战术,将本来迅速南下的朱棣彻底拦在了浦子口。就这样,朱棣一连数日,都无法攻克南军防线,逐渐筋疲力尽。

后来盛庸调往水军,并带领水军将士驰骋于长江流域,声势浩大。然而却被朱高煦一战击溃,兵败投降。拥有盛庸水师的朱棣父子得以两面围攻徐辉祖,迫使徐辉祖放弃浦子口,转而在金川门迎敌。

面对不可扭转的局势,除了死命守住金川门外,徐辉祖已别无他法。当朱棣派兵袭击时,徐辉祖尚未与他交战,金川门就被李景隆打开了。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6)

赐死府中

到了朱棣进城后,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旧臣被尽数诛杀,杨荣、解缙等纷纷拜倒于朱棣麾下,甘愿称臣。朱棣派人召徐辉祖入宫,他却跪伏于祠堂内,手持徐达牌位,放声大哭。

当时,朱棣有意让徐辉祖拥戴他继承皇位,收拢人心。然而徐辉祖却始终一言不发,全无跪拜朱棣之意。恼羞成怒的朱棣本想将他下狱处死,可考虑徐辉祖是徐达之后,又是他的妻弟,才勉强将他放归府中,革除爵位,严加看管。

此后,徐氏亲往魏国公府探视徐辉祖,并规劝他向朱棣屈膝投诚。然而徐辉祖本就是万刃加身不改其志的忠臣,又岂会因为他姐姐的几句话,就改变心志呢。

朱棣知道徐辉祖死了 1407年徐辉祖兵败应天(7)

1407年,皇后徐氏因病身亡,42岁的徐辉祖随即被朱棣赐死。毕竟,失去姐姐庇护的徐辉祖,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让睚眦必报的朱棣放过他的筹码了。

靖难四年,朱允炆手握徐辉祖、梅殷、宋晟等大将不用,却将上百万兵马交给只好“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实属识人不明。而在制定谋略、规划时,朱允炆又放弃在军中浸染多年的徐辉祖,改用毫无军事经验的黄子澄之策,见数十万人的性命视如儿戏,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假使徐辉祖能够取代黄子澄、李景隆其中一人的位置,则朱棣命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