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4个工程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0项。

“灌溉与文明密不可分,我国有发达且传承悠久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体系,其中许多古代的灌溉工程,千百年来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滋养着一方文明,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独有的特征。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灌溉遗产。”10月9日,著名农业史专家、中国农展馆研究员曹幸穗对新京报记者说。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我国新添四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

江苏兴化即将开放的垛田油菜。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特殊的遗产

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自2014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迄今已评选九届,九年来共评选出了140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于18个国家。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究竟是怎样评选的?和世界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何区别?

曹幸穗介绍,“我们平常所熟知的世界遗产、非遗等,都是由联合国的相关组织这样的政府间组织进行评选的,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则由非政府间组织主持评选,即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更像是一个学术组织,因此其评选的标准、程序,和世界遗产等那些知名的遗产都有所不同。”

资料显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申请条件主要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领先于时代、有利于粮食安全、具有创新性、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烙印、可持续等。

“灌溉工程遗产,和农业遗产密切相关,灌溉工程的建设,原本就是为农业服务,给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曹幸穗说,“中国有数千年的农耕史,也有非常丰富的灌溉工程和灌溉技术,这些工程和技术,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因此,我们在这方面的遗产非常丰富。”

记者了解到,过去九年中,我国众多知名的古代灌溉工程,都列入了世界灌溉遗产名录,如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渠、都江堰、郑国渠,此外,内蒙古河套灌区、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古代灌溉系统、灌区也名列其中。

千年农耕,一部灌溉的历史

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建造,从黄河治理到南方梯田引水,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也是一部水利灌溉的历史。

和世界上同样古老的农耕文明不同,中国农耕历史连绵不绝,从未中断,许多灌溉工程至今仍在使用,且传统的灌溉理念,在今天也延续不绝,“我们当代的灌溉中,还沿用着许多古人的智慧,比如都江堰,它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实体的工程,还有工程中所运用的灌溉技术、理念,现在仍有意义。”中国农科院灌溉所研究员王晓森说。

灌溉不仅滋养土地,也保护着文明的传承,曹幸穗说,现存且仍旧在使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水利设施等,我国最多,这和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有紧密的关系,“灌溉设施需要不断维护、维修才能长期使用,而一旦文明中断,这些失修的工程,自然也就难以延续。事实上,在中国,许多庞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系统,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代代人维系下来的,大家熟悉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无数灌溉工程,都是如此。”

不仅数量最多,我国古代的灌溉工程,类型也最丰富,“灌溉工程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大类型,包括引水、蓄水、水井就地灌溉、自然溪流灌溉等,我国古代的灌溉工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类型,如引水灌溉,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都江堰,再如水井灌溉,有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利用自然溪流灌溉的更多,许多南方梯田都是这一类型,如今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江西崇义上堡梯田。”

灌溉技术,古代也很发达

庞大而众多的灌溉工程背后,是发达的古代灌溉技术。现代农业中,各种灌溉技术不断改变着农业生产的方式,但实际上,古人的灌溉技术同样不可小觑。

“比如标准这个词,最初就是从引水灌溉的渠道工程中来的,古代没有水平仪等现代测量技术和工具,那些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引水渠,要怎么测量和设计,才能保证可以顺利引水呢?这就用到了标准,标即是标杆,准是在标杆上的水平刻度。古人造渠,在勘定的渠道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树立一个标杆,然后渠首的出水口处放置一个盛满水的铜盆,其上浮着一片平整的木板,作为水平测定的基线。通过木板表面观测前方的标杆,标杆员手执一支点燃的松枝上下移动,以确定观测到的水平点并刻在标杆上,然后将铜盆移到刻了水平点的标杆处,降低‘一步’的高度,继续观测前方的标杆,如此不继前进。假设两个标杆的间距是500步,则水渠的落差就是500:1。这样就能保证水渠可以顺利引水。所以古代的灌溉工程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同时,古代的堤坝技术也同样很强,许多庞大的蓄水工程,今天依旧在使用。”曹幸穗说。

都江堰无疑是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典型的代表之一,作为引水灌溉的经典工程,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千古流传,王晓森介绍,“比如鱼嘴,全名叫鱼嘴分水堤,是一整套的相互配合的设施,可以把岷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排洪,一部分引水灌溉,还有分沙的作用,避免泥沙淤积,影响引水效果,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科学和先行的技术理念,更不用说两千多年前了。”

在浙江诸暨赵家镇,隐藏着上千口古井,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近千年来,人们在这里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古井,有八角井、六角井、方井、圆井等多种形式,这些井水互相配合,形成了广袤的灌区,浇灌着井水覆盖范围内的土地,让这里的人们可以对抗干旱,被称为井灌的“活化石”。

灌溉奇观,记录千年历史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滋润和养育着整个流域中的土地和人们,孕育了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尤其是河套地区,“自汉代以后,河套地区一直都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河套地区的春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春小麦产区,之所以如此,就是得益于那里的灌溉系统,”曹幸穗说。事实上,早在2019年,内蒙古河套地区,就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远在南方的广东佛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桑园围,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蓄水工程,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是当地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起始点。位于江南的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则从春秋时代,就开始兴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湖—河—灌区”的复杂系统……

在今年入选的四个古代灌溉工程中,通济堰的名声,远没有此前已入选的都江堰大,但这座建成近1400年的古代灌溉工程,其灌溉功能及技术同样不可忽视。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在建成之后,几乎每年都会修葺。一千多年中,从最初的灌溉三万亩地开始,经多次扩建,到如今,已经成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部分,常年灌溉着50万亩耕地。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客家人利用山顶的泉水,在海拔落差上千米的梯田中,一路向下灌溉,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客家梯田”。

浙江松阳县四面环山的平原上,人们自汉代开始,因地治水,建成了庞大的堰、渠、塘、井网络,形成了完善的灌溉体系,使得这块山间平原,成为浙西南最大的产粮区。

在江苏兴化,水网密布的湖荡区,当地人用千年的时光,垒土成垛,在宽阔的水域中,建成一个个垛田,配合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设施,形成了独有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

“这些农业奇观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千年传承不绝,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同时,在今天,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和文化功能。”曹幸穗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