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段文字,节选自《诗经.民劳》。请大家注意关键词“中国”,那个时候的中国,跟今天的中国不是一个概念。《诗经》里面的中国,指的是天子的“王畿”,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周朝的京城洛邑。

先秦的人民认为:“天子处中国以治万邦”。周代的“中国”,通常意义上指的是洛邑,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古都洛阳。洛阳是我国历史上作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地方,没有之一。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上,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曾经建立在洛阳盆地范围之内。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概念,几乎等同于洛阳盆地。

刘邦平秦灭楚之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就是在洛阳。刘邦后来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人们才习惯性认为西汉的首都是长安。在真实的历史上,洛阳比长安更早成为西汉帝国的首都。

洛阳作为西汉帝国都城的时间太过短暂,产生的影响力不是很大。洛阳真真正正作为大一统中国的都城,出现在东汉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是哪个城市的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1)

刘邦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王莽篡汉,光武中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就把都城定在了洛阳。东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京城定在洛阳的大一统王朝。

光武中兴,定都洛阳,让洛阳产生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著名丝绸之路,在东汉和魏晋时期,就是以洛阳为起点,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丝绸,运往世界各地。

洛阳在东汉时期,是中国的代名词。比如《新唐书》记载,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汉建武时,西域请置都护、送侍子,光武不许,不以蛮夷敝中国也。”

汉献帝禅让江山给曹丕的地点,就发生在洛阳。曹魏的首都,也是设在洛阳城。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故事发生的地点,依然在洛阳。

大业元年,隋炀帝征发了上百万民夫,在汉魏洛阳城的旁边,修建了隋唐洛阳城。隋文帝的时候,大隋朝的首都定在大兴城,就是隋唐长安城。隋炀帝一声令下,大隋朝的首都就被迁到了洛阳城。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公元606年开始,到隋朝灭亡,大隋帝国的首都,都是在洛阳城。

古代丝绸之路是哪个城市的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2)

汉献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隋炀帝定都洛阳,闹出了一个国际笑话。隋炀帝在洛阳修建了一座丰都市,胡商纷纷要求来丰都市做生意。隋炀帝死要面子,下令洛阳有司衙门用丝绸缠树。

胡商们看到这个情景,一脸懵逼地问道:“洛阳也有穷人,他们衣衫褴褛。你们不用丝绸给穷人做衣服,为何要拿丝绸来缠树呢?(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李世民打下洛阳之后,认为“洛阳土中,朝贡道均”,也一直在建设洛阳。这个时候的洛阳,已经明显比不上长安地区了。此时的洛阳,虽然不是中国的首都,但是还是中国的东都,或者说是别都。

隋唐时期的洛阳,大部分时间是首都长安的备胎。除了隋炀帝曾经把洛阳作为首都之外,武则天也曾经把洛阳作为首都。武则天搞了一出“河出书,洛出图”的把戏,把洛阳定为神都。神都洛阳也有许多典故,比如洛阳的牡丹花和洛阳玄武门之变。

古代丝绸之路是哪个城市的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3)

隋炀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武则天晚年一直居住在洛阳,洛阳的宫殿格局,也是按照长安宫殿的格局来建造。长安的宫殿,只要打下玄武门,就可以控制整个局势。李世民“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的玄武门之变,就足以体现玄武门的重要性。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已经病重不能理政了。张易之兄弟把持了武则天,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亲生儿女,都见不到武则天。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外加张柬之等忠于大唐的文臣武将,害怕张家兄弟会矫诏夺位,就开始谋划对策。

张柬之和敬晖等五位重臣,决定发动兵变,杀了张家兄弟,逼武则天退位。忠于大唐的将士,逼迫太子李显前往玄武门助战。李显被逼无奈,前往玄武门鼓舞士气。忠于大唐的将士杀进玄武门,冲到内宫,杀了张家兄弟,逼武则天退位。

洛阳的这场兵变,虽然也发生在玄武门,但是由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太有名了,已经垄断了玄武门之变的冠名权。史学界为了把洛阳的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区别开来,就把洛阳的玄武门之变命名为神龙政变。

古代丝绸之路是哪个城市的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4)

武则天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隋唐时期的洛阳,大部分时间是别都,少部分时间是首都。隋唐之后,洛阳就再也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了。洛阳在此后的日子里,先后被北宋和金等朝代定为陪都。1932年,洛阳也曾经短暂成为中国的陪都。

周朝的时候,中国专指洛邑一带。东汉和魏晋时期,洛阳是中国的代名词,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隋唐时期,洛阳就成了长安备胎,偶尔成为首都。后汉、后周、宋、金时期,洛阳成了陪都专业户,连续陪 了四个朝代。

到了现在,洛阳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已经成为普普通通的地级市了。曾经的“天下之中”,现在在河南省的地位不如郑州。全国有四个直辖市,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洛阳也榜上无名。洛阳要恢复“中国”的往日荣耀,还是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啊。

本文史料来源:《中国通史》《资治通鉴》《诗经》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