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假期和旅行的我,就像一架没有返航计划的飞机。
“等熬过了十月,”从九月三十日起的每一天,我都对自己下咒,“我就放假。”
有至少三个由我们(团队)负责的市场活动在十月发生。密集的活动,恰好证明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约等于没有;同时也展示出了我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我的时间管理能力一样。
因此本月生活注定紧凑、劳累,也让我看上去像个“奋力一搏”的人,仿佛这是地球最后一个秋天。
幸运的是,早在十月初,我就完成了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知识的积累。
当时,我妈妈带着我小姨、表妹来北京度假,同行的还有她们的孩子(分别为四岁、六岁),我自告奋勇地为大家安排健康有益的假期。从故宫到颐和园,从东三环到北五环,我们每天的运动量保持在两万到三万步之间。在颐和园,我们甚至翻越了佛香阁所在的山坡;回到酒店,两个总是在景区睡着的孩子突然醒了过来,在浴缸里游泳……
“活到老、学到老”。假期第一天清晨起,我就学会并能熟练使用一些中文新词汇,例如:别爬!别跑!回来!过来!别打!别闹!别喝!别吃!快走!别去!看车!别摸!别碰!别动!
这些新知令我热泪盈眶。
每当工作的重压冲天而降,动人的假日记忆就会在脑海中浮现,让工作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1
我喜欢在工作的间隙考虑未来某个假期的去处。“某个假期”未必存在,但这样做,会让人相信自己可以工作到一百岁……是一种保健方法。
浏览过众多旅行信息,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两个备选,其中一个是桂林。
虽然家离桂林只有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还没有去过桂林。上大学的时候,我总是搭乘一列从柳州站始发的火车,只在夜间匆匆路过桂林站。意外的是我从始至终没有感到遗憾,反而因为路过的次数变多,我开始产生了错误的记忆:我以为,也许某一次我曾经到过桂林。“我下了火车,来到街边尝了尝当地的小吃,味道成谜,毕竟没真的吃过。”
我们,也就是生活在广西中部喀斯特山区的两三代人,从小就被告知:桂林能见到的,广西其他地方也能见到。我带着这种自信生活至今。大学时期,同乡之间又交流起新的说法:广西人没有去过桂林,就像武汉人没有人去过黄鹤楼——实际上无关紧要、无伤大雅、无话可说、无可奈何、无可非议、无中生有。
然而,当我尝试制作出行计划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长期作为西方对东方山水意境的浪漫想象,桂林,是广西唯一拥有“旅游接待能力”的城市,这种能力和风景没有关系,和食物的好坏也没有关系,而是和好酒店的数量有关。
今年我们还做过和“国内旅游”相关的调查,接受采访的行业专家都提到,有些目的地之所以在疫情后的旅游市场中表现突出,是因为那里有相对完善的接待设施,例如(更好的)酒店。
2
或者更好的交通。
国庆亲戚来北京,我带大家游览,真实情况是,城里多处封路,地铁也封站。去各个景点,真的走了很远的路。我就抱怨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除了高中毕业前那一次。
十多年前的事儿啦!高考填完志愿,我就和同班同学约着去一个家在深山里的同学家玩,当成一次小小的“毕业旅行”。本来以为这位同学的家是在县城下级的镇子,我们坐汽车过去就能到达,实际上还没有到,还要走一段山路。广西一些山区中的村庄,路上不能开汽车,只能开摩托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要么只能走路。
她骗我们说,走三十分钟就到了。
结果走了两个小时还没有走到。路没有尽头,阳光强烈,眼前有一片一片的山,我看得很绝望,瘫坐在路边,当着她和所有同学的面,大声说我这辈子不会再来“这样的地方”。我在心里祈祷,第一志愿(外省)一定要实现。
她说,“走了一半了”。我听到其他人也发出了哀嚎。但她灵机一动,劝道:回去也要走同样距离的路,不如一直走到我家,我再让我几个哥哥、叔叔开摩托车送你们下山。我才挪动了脚步。
我们站在她家的灶台边,就着花生米喝了一些粥。我们县城远远不算经济发达,却也不太有人会相信,山里有如此简陋的房屋。然后她的叔叔们真的回来了,我多一秒都不愿意长待,坐上摩托车下山,惊险刺激。
我们那一届毕业生,有很多人考到了同一所在武汉的大学。她也和我同校,但是她的成绩比我好,去了我最想去的文传院。大学的时候,我还一直记得那次毕业旅行,记得当时很不懂事,抱怨同学的家太偏僻。当时她还叹着气说,自己毕业以后要回家当老师,因为(看到我们的样子,相信)不会有人愿意走这么远的路去给学生上课。我顺手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志向太无私、太远大啦!然后继续抱怨山高路远。
毕业之后我到北京工作,很少和同学联系。我的职业是媒体,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被工作改造,借助职业的便利,我到过很多国家,自己的旅行也变得很多、很远,我有时候真的庆幸,自己再也不用走回那条很远的山路。
3
我辞职后在国外自我流放了一段时间,回国时仅带回一件“纪念品”:一本讲冲浪的画册。
书是在柏林一家独立书店里买的,封面是深绿色的巨浪,冲浪选手几乎被淹没,内页是和冲浪有关的照片和冲浪手的故事。我的购书理由只有一个:冲浪是我这辈子绝对不会尝试的事情。到家之后,这本书最终被藏在衣柜里,再也没出来过。
但是它对我的精神控制从未消失。一次是在加拿大新斯科舍出差,我们被带到海边的酒店,酒店有冲浪课程,我立刻被课程表上的海浪迷住。但接待我们的人担心我“不会游泳”,婉拒我要去学习冲浪的提议。第二次是今年去三亚,我再次动了去学习冲浪的念头,有一天上午,我和同行的朋友已经约好下午“就去万宁海边报名”,最后不了了之。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肯定在偷听我和别人的对话,刚回到北京,我的主页就收到了各种冲浪课程的推荐。可以想象,有很大概率,除了桂林,十一月份我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是海南某地的冲浪速成班。
请你留心这条咒语:“这辈子绝对不会做的事”。
每当它出现,你就知道:要是你这辈子不去做,你就不会心安理得。
4
十一月的旅行目的地是哪里呢?
最终的决定可能跟桂林和三亚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记得我刚刚入职杂志社的时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预算外出旅行。有一年的12月31日,我感觉自己被一股神秘力量召唤(绝对没有人提议或是要求我这样做),决定买一张夜里出发的火车票去洛阳。
卧铺车厢里充满了泡面的味道和陌生人打呼噜的声音,但是,因为我没带一件行李,竟然觉得这个环境安全极了。深夜的火车,带着我开进了神秘的新的一年。
天还没有亮,我从洛阳火车站出来,搭上了清晨的第一班公交车,开往龙门石窟。公交车路过其中一站,我听到是精神病院或是什么精神专科医院,上来了两个乘客,就一直维持着同样的人数,往终点站开去。
我到达龙门石窟的大门口,天还是没有亮。我没有带行李,除了手边的一本书,实际上也没有带多余的衣服,几乎被冻晕过去,幸好附近的保安请我去值班亭子里烤电暖,直到龙门石窟的售票处开门。
作为当天第一个踏进龙门石窟景区的游客,我必须承认,那是一种刚刚在电脑中安装了全新游戏的感觉:有人点击“开始”,我就会往前奔去。
龙门石窟所在的山谷雾气重重,一些小的佛像大概是听到我吸冷气的声音,纷纷躲进雾里。最后,手脚冰凉的我终于走到卢舍那大佛像前,阳光突然照在悬崖壁上,佛像金光闪闪。
我在附近吃了一碗面条,搭乘最近一班动车回北京去了。
你不要惊讶,也不必害怕,更不要像我一样,因为担心自己皈依佛门,再也不敢独身一人去寺庙或是石窟。
我只想说明,大概率条件下,我从来没有真正“规划”过旅行。
从前我长达数月的流放岁月,最初甚至只是因为一个随意的决定。当时,有点儿和现在类似:我即将离开工作,每天都在计划旅行。我记得,那份工作的最后一次出差在巴黎,我拿出手机查机票,慎重地对自己说:忘掉从前的计划,手机显示出当天从巴黎飞到哪里最便宜,我的旅行就从哪里开始。
当天最便宜的航班,是从巴黎飞巴塞罗那的易捷航空——仅仅过了一个月,我的旅行就从巴塞罗那开始了。
5
也有可能我被北京的秋天困住,哪儿也不去。
众所周知,北京拥有特别美好的秋天。温带大陆性季风带来四季分明的气候,进入十月份,一旦碰到好天气,阳光就变得取悦、拉拢;空气开始流动,释放出凉爽以及想花点儿钱的气息;树叶的颜色发生变化,使得植物拥有比夏季更浓烈的存在感。
今年的北京变得比从前可爱,这是我的个人发现。会不会是因为上半年被“困”住,反而相处出了感情?会不会是已经来到北京第十年,才对国贸之外的北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人退去,东三环的高楼大厦仿佛任何一个城市的海市蜃楼,但树荫下的胡同和湖泊,让北京变成了和任何地方都不一样的存在。
总之,打算花时间探索北京的念头,正好抵消了不能外出旅行的心情。其中一个周末,就借着参加三顿半“返航计划”的机会,正好出门去羊肉胡同里逛了逛。
返航计划,是三顿半回收咖啡空壳的长期计划,每年开展两次,用户可以通过专属小程序进行预约,在指定的开放日,前往城市中设置的“返航点”,以空壳兑换主题物资,回收的空壳也将再利用制成生活周边产品。
今年,我和设计师合伙人创办的独立书店推出了星球系列手机壳,这个系列后来和三顿半联名,成为众多“返航物资”中的一种。
形形色色、富有设计感的物资——手机壳、飞盘、滑板、购物袋、灯泡等——当然可爱,但返航计划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提着空壳的我们满心期待地走向不同的线下空间。
说得更可爱一些:这些地点成为了出发的借口。
你可能曾经去过这些地点,因此它会成为事实上的“返航”;如果你没有去过,那就试着走一段没有走过路,完成一次城市中的冒险。
6
兑换返航物资的那一天是我第一次走进西城区的胡同。
你不会相信,黄金周期间和家人的故宫之旅,其实也是我第一次走进紫禁城。
在电视中反复出现过的宫殿群落终于在(累得半死的)我面前出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雄伟、震撼,并不是“无关紧要、无伤大雅、无话可说、无可奈何、无可非议、无中生有”的事。
但因为步行强度太大,我又一次想起毕业时走得最远、去同学家“旅行”的痛苦。亲戚听到我提起她,就告诉我说:“哦,我知道你那个同学呀。她回去当老师了。”
我停在路边,一时说不出话。
老实说,我立刻就感到了羞愧:虽然我并不否定自己的工作,但是我见过的那个“更大的世界”,在她的工作面前,有些不值一提。我想谢谢她,不仅因为羞愧感的产生,提醒我应该更加谦虚;因为她的选择,让良心不安的我们,稍稍松了一口气,似乎那是我们未尽的义务;还因为她的工作,本身就值得同乡的感激。
但我喜欢那种投入一段旅程、然后在某个时间段、这段旅程又会给我们带来反馈的感觉——
我翻出那本冲浪画册,意识到正是摆放它的书店,让我第一次有了开一家书店的念头。
书店开业后的第一周,我把书店里唯一一台时钟的时间,调成了“巴塞罗那时间”。
在龙门石窟的大门外,我曾经在保安室里一边烤火、一边看书。那本书是亨利·卢斯的传记《出版人》,我把这本书摆到了书店里……
旅行和路程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段旅行将如何影响你,才是意义重大的事,哪怕只是在城市中完成一次小小的“返航计划”,你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发,以及得到怎样的收获。
“每一次旅行都是有回声的”。
请记住这个咒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