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历史人文地方特色(千年沧桑话兴义)(1)

嘉庆二年(1797年),朝廷批准在黄草坝置县。嘉庆三年(1798年)置县完成。2018年是兴义置县220周年纪念。

咸丰《兴义府志》提到新县辖区包括三里、三营、二亭,具体说来是:中左里(今普安青山、楼下、兴仁潘家庄等地),中右里(今鲁屯、万屯、郑屯等地),南里(今下五屯等地);三营即捧乍、布雄、黄坪(今城区附近、石山半石山地区,七舍捧乍一带);二亭即册亨州同所属的巴结、者安。辖区中三营及二亭曾经属于土司管辖,即捧乍营龙姓土司,布雄营陇姓土司、果河沙姓土司,黄坪营黄姓土司。二亭属于广西泗城府岑姓土司。中里、右里、土司是怎么产生的,他们有什么兴衰成败历史,要搞清楚这些,要从唐朝开始梳理,可谓“千年沧桑”。

兴义历史人文地方特色(千年沧桑话兴义)(2)

《南诏图传》画面之一

唐 朝

设附唐县于黄草坝,后来被南诏国占领

唐初的时候,南诏还不是那么强大,它要借助唐王朝的势力统一其它五诏,盘江流域,黄草坝这些地方就是唐与南诏的交界区域,即边陲。黄草坝这些地带就是两国统治者嘴边的肉,谁都想吃到嘴里吞进肚里。唐王朝采取羁縻州的形式,遥置盘州,遥置附唐县。《新旧唐书》记载:“太宗贞观八年甲午(634年)改西平州为盘州。”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其中附唐置于黄草坝。附唐即“依附大唐”之意。在自己军事政治势力无法企及的地方,遥置州县,这不过唐王朝一厢情愿,是一种“画饼充机”的行为,官员无法派来,军队无法派来,置县不过是个空名。因此黄草坝置县不应从唐朝初年算起。

虽然军事政治势力无法达到黄草坝地区,但既然遥置州县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就要同唐王朝打交道,免不了去都城长安上贡,送点土特产之类,得个封号,讨点赏赐。《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二月乙丑,牂牁酋长谢能明及兖州蛮入贡,诏以牂牁为牂州。《地理志》云:牂州,武德三年以牂牁首领谢龙羽地置。兖州,武德三年(620年)以牂牁蛮别部置。这记载说明了这一史实。

到了元宗天宝十年辛卯(751年),东爨乌蛮以其地叛附南昭,自号于矢部,盘州废了,附唐县也不存在了。南诏是一个以彝族、白族为主体的联盟制国家,势力最强大的时候,范围包括云南全省、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共有三十六部,其中的于矢部统治盘江流域。盘江流域被南诏活活吞并了。2016年改盘县为盘州市,将“盘县”这一地名撤掉,越过普安州、普安府、普安卫,直追唐代的老地名,真是“往事越千年”!普安县机关所在地称盘水,要算起来也是唐代地名,盘州辖区有个盘水县嘛!那不是普安县的前世么?

中唐时期,南诏势力大增,翻脸不认大唐了。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州。这就说明南诏的势力范围在九世纪中叶曾达到乌江流域及贵阳以东地区。这一时期,盘江流域的黄草坝一带被南诏长期收入囊中,成为南诏的疆域。这里提到的南诏,是唐王朝的劲敌,它兴盛时期管辖的范围为云南及贵州大部分,消耗了唐王朝大量的国防实力,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将唐朝灭亡归结为与南诏的长期战争,史称“祸起南诏”。

兴义这些地盘就成了南诏进攻大唐的前沿。而唐政府在四川南部、湖南东部一带设立黔中都护府,因此明初建省,贵州就简称“黔”。因为位置在黔中都护府的南面,也称“黔南”。乾隆九年贵州巡抚爱必达著有一部史书取名叫《黔南识略》,这里的黔南并不是指贵州南部,而是指整个贵州省。

宋 朝

兴义属自杞国,以善贩马著称

兴义历史人文地方特色(千年沧桑话兴义)(3)

云南出土的自杞国文物陶马车和彩陶楼房

唐与南诏相互征战,相互之间力量都大量消耗,唐灭亡了,南诏也衰亡了。五代十国时期,南诏国发生宫廷政变,最终被段氏取代,建立了大理国。宋太祖灭掉后蜀之后,没有乘胜进攻大理。据说当部下向他请示时,太祖对着地图,挥动玉斧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大大方方地宣布“以南不属于大宋疆域”,这就是著名的“宋挥玉斧”典故。由此西南地区小国林立: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国势力范围内的大理国,还有自杞国、罗甸国等等。其中自杞国统治着盘江流域及云南东部。号称“国”,其实不过是原来南诏国一个或几个部的闲散组合,今天甲吞并乙,明天丙又灭掉甲。说它闲散,是因为它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

兴义一带北宋时期属于大理国三十六部之一,这种隶属关系较为松散,一些蛮主可自行与宋朝廷来往。自杞属于藩国,仍然要与宋史云:“乾德五年(967年)武龙州部落王子若溢、东山部落王子若差、罗源部落王子若台、训州部落王子若从、鸡平部落王子若冷、战洞部落王子若磨、罗母殊部落王子若母、石人部落王子若藏并为归德司戈。(开宝)八年(975年),三十九部顺化王子若发等三百七十七人、来贡马一百六十匹、丹砂千两。”这段史料提到的“王子”是指彝族家支的首领,“若”是贵族尊号,后面的用字才是他们本人的名字。入贡马匹是主要物资。顺化王所统辖的地区主体是在南北盘江流域,也就是安顺及黔西南地区,顺化王按彝族家支制度构筑的联盟式地方政权,畜牧业占有很高的地位。武龙州及其下属的七个部落其后在明代发展为普安十二营。

《宋史》记载,至道元年(995年),其王龙汉尧遣其使龙光进带领西南牂牁诸蛮进贡地方特产。宋太宗召见其使,询以地理风俗。“上因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瓠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其使十数辈,从者千余人,皆蓬发,面目黧黑,状如猿猱。使者衣虎皮毡裘,以虎尾插首为饰。诏授汉尧宁远大将军,封归化王;又以归德将军罗以植为安远大将军,保顺将军龙光盈、龙光显并为安化大将军,光进等二十四人并授将军、郎将、司阶、司戈。其本国使从者,有甲头王子、刺史、判官、长史、司马、长行、傔人七等之名。”这里叙述的是贵州苗族跳舞的情形,与今天的流传于贵州苗族地区的“芦笙舞”非常相似,说明至少一千多年前芦笙舞已具雏形。

公元1100年自杞即位,从大理国独立出来,史称自杞国。自杞国灭亡于1259年那句王,存续时间大约与南宋相始终。自杞国最兴盛时势力范围,东南红水河与南宋邕州(今南宁一带)接壤,东部北盘江为界与罗甸国接壤,东北部与罗氏鬼国接壤。宋朝统治者对地方小国采取和平共处的原则,尤其是南宋时期北方的草原都被辽、金占领,战马只有靠西南地区,自杞国人以贩马为主要职业,他们将川马、滇马甚至藏马打“节节送”,到广西横山寨去交易,那里是南宋最大的军马交易市场之一,当然也将茶叶、食盐、药材、皮革等贩往沿海,茶叶甚至出口东南亚。自杞国主要靠狩猎,农业并不发达。彝族先民靠农牧为生,生产过程中也养殖马匹。

淳西四年(1177年)自杞国首领派使臣告知南宋官员邕州吴儆,请批准以“乾贞”为年号,吴儆指责:“汝国你本一小聚落国,只因朝廷许汝岁市马,今三十余年,每年所德银锦二十余万,汝国如此致富,辄敢妄有需求,定当申奏朝廷,绝汝来年卖马之路。”吴儆向朝廷上奏说:“邕州化外之国,如大理,如罗甸,如西南番,皆远小僻陋……惟自杞一族,近年以来,国事强盛,独雄于诸蛮。”横山每年成交马2000余匹,1500匹来自自杞,以致于自杞国“拓地千里”“拥兵十万”。自杞国的都城在那里呢?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泸西县旧城发掘了南宋古墓群和祭祀场所,出土了大量文物,综合史料记载,初步断定,旧城记为自杞国国都。当时彝语称这里为“罗必笼”。自杞人贩马一边赶往横山寨,一边喂养,有自养马、过境马、转贸马等形式。贩马的路线为昆明、罗平、兴义、百色、横山寨,与南昆铁路走向相同。这表明兴义的茶马古道有千年之久。

自杞国时期居住在盘江流域的彝族先民组成的部落称阿旺仁家,普安称皮嫩博纪,兴义一带称磨巨,黄草坝称帅顺格,捧乍称霭外则。普安等地名是元代根据彝语含义命名或转译的。黄草坝得名相传是因为盛产药材黄草,或者是打草席的席草,这是明末天启年间的记载。其实黄草坝这一地名元代就有,后者作为传说是可以的。

布依八音最早记载见于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这是布依八音演唱的最早记载。因布依族先民两宋时期主要居住于桂北地区,后沿南北盘江溯江而上,不断移民,西至滇东曲靖地区,北至黔中贞丰、安顺、镇宁、紫云一带,布依八音随之传播。周去非何许人也?这里需要简要介绍一下,周去非为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中官桂林通判。东归后因问岭外事者甚多,书以代答,故名。这书是研究古代广东、广西社会历史地理和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称布依八音为“千年古乐”“声音活化石”是有依据的。

元 朝

兴义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兴义历史人文地方特色(千年沧桑话兴义)(4)

流通于自杞国的南宋货币

元朝为蒙古族建立,存在不足百年(公元1271年至1368年),但是它建立的行省制度影响至今。我们现在称“贵州省”,其中“省”即源于元朝。元朝疆域广大,为了管辖地方,设中书省一个,行省十一个。中书省管辖大都附近,称“腹里”。

忽必烈灭了大理国设云南行省,决心改变西南地区小国林立的局面。为了防止大理国死灰复燃,将行省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往昆明。南宋末期,自杞国也称“于矢部”,被灭掉之后,元朝统治者支解了自杞,西部一带归云南,北部一带归四川,南部一带归湖广,贵阳则是三个行省的接合部,当时称顺元城。同时顺元城也是三省驿道的交汇之处,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直到今天贵阳也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只是驿道换成了公路铁路。

元朝兴义北部、西部一带自然就归云南行省管辖,兴义南部一带归广西行省管辖。省以下是路、府、州、县,盘江流域主要属于普安路。普安嘛,普天之下安定和平的意思,寄托了元朝统治者的期望。

《元史·地理志》“普安路,治在盘町山阳,巴盘江东,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柯郡,蜀汉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矢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明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1279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1285年),罢司为路。”“于矢万户”土司色彩较浓,之后的普安路总管府,行政色彩更浓。

乌蛮七部演化成为后来的普安十二营。“乌”是黑色的意思,“蛮”是对南方民族的统称,而彝族先民以“黑”为贵,据推断十二营的头目应为彝族先民。明初捧鲊营、布雄营土司头领都是彝族先民,且是龙姓,龙姓今天就是彝族。布雄营土司先姓龙,后来姓陇,不过是彝族一个家族的庶嫡之别。清初为沙姓土司。宋元时期史书上记载彝族先民为“罗罗斯”,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因为彝族自称“诺苏”,其原意是黑色的骨头,是彝族社会的贵族。他们冲锋打仗或高兴的时候,高喊“罗!罗!”大理国白族称“白罗罗”,彝族则称为“黑罗罗”。明末贵州巡抚、著名学者郭子章在《诸夷》中这样叙述:

“罗罗本卢鹿,而讹为今称。有二种:居水西、十二营、宁谷、马场、漕溪者,为‘黑罗罗’,亦曰‘乌蛮’;居募役司者,为‘白罗罗’,亦曰‘白蛮’。风俗略同,而黑者为大姓。罗俗尚鬼,故又曰‘罗鬼’。蜀汉时,有济火者从丞相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宣慰使安氏远祖也。自罗甸东西,若自杞、夜郎、牂牁则以国名;若特磨、白衣、九道则以道名,皆罗罗之种也。”看过《说岳全传》的统治北方游牧民族崇尚狼,国主自称“狼主”。南方崇尚鬼神,国主自称“鬼主”。南方多蛇,又称“蛮主”。后者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

夜郎、牂牁、自杞等先后统治今天的盘县、普安、晴隆、兴义等县,其中自杞是南诏地方政权38部之一,也称“于矢部”。这些小国的疆域是变化着的,不那么固定,一块地盘它的头人倒向谁,就归谁。自杞是宋代时贵州境内一个彝族地方政权,其领地在黔西南州南部区域。今天兴义市万屯镇有个地方曾经叫“罗黑”,即是黑彝居住的地方。兴义的许多地名,如捧乍、七舍、雄武、布雄、乌沙、鲁布格、品甸等,都是属于彝语的音译。

元朝的时候居住在兴义境内的还有一个重要民族,叫“俫人”或“俫子”是,俫人是什么族别?有研究者说是古濮人,也有研究者说是古僚人,因为56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确定,古时候讲什么族实际上只是一个大概,或者说是许多民族的一个综合。但是元朝时候,兴义土著居民称俫人是确切的,直至今天兴义境内的营盘、洞穴、古墓都与“俫”有关不少。什么“俫子洞”“俫子营盘”“俫子水井”“俫子坟”等,有流传着“杀俫子”的传说。洪武年间,明朝军队平定普安路,这个族别就神奇地消失了。(文/ 王仕学 图/王仕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