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E蓓子】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接连几部大制作之后,许鞍华拍了一部短片。金士杰、春夏主演,名字叫《七里地》。
“七里地是一条路,连接着我的家和远方,在这条路上,我们三代人来来回回,走了七十年。”这是电影里春夏的旁白,但我想,这更可能是许鞍华的内心独白。
春夏饰演的Yuan说,这是他们家族的纪录片,而《七里地》,也许同样是许鞍华的“家族纪录片”。
闯关东:
“我们终于有新家了”
1947年,许鞍华在辽宁出生,这个时间点正是《七里地》的第一个故事:闯关东。
许鞍华的父亲是广东人,离乡背井来到东北,和所有闯关东的人一样,谋求一份生存,和平静。
就像《七里地》里的那句一样,“有新家了”。
1947年春节前,这里贴起了第一个“福”字。
尽管条件并不富足,但从娘儿仨的眼神中也能看出,他们对新生活的满足与憧憬。
许家的再次背井离乡发生在许鞍华两个月的时候。
尚在襁褓之中的许鞍华当然不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等到她五岁的时候,许家再一次的迁徙给她留下了记忆。
她还记得在澳门时的生活,七叔十姑热热闹闹,但到了香港,就生活在了一群“命苦的女人”中间。
她们生活的地方叫北角,地处香港最北端,是一处移民聚集地。
或许正是这个印象,在许鞍华早期的电影里不断出现了流徙与移民的形象,所谓“越南三部曲”,就是对“家”的追问。
《七里地》开头的一幕,充满年味儿的唐人街,和坐在轮椅上无法归乡的“老曹”,也在暗示着许鞍华的思考。
“家”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回不去家乡?
而这种情绪归结于“越南三部曲”里,则是挥之不去的难民乡愁。
《来客》里那三个身不由己的难民,他们在香港艰难度日,却不愿意回到他们朝思暮想的故乡。
《胡越的故事》里颠沛逃离的周润发钟楚红,他们拼死逃离,无法回头。
《投奔怒海》则直接切入越南,通过刘德华和记者林子祥告诉人们一个社会的动荡。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香港,人们对越南难民的理解就是一个词:暴戾。但许鞍华,总是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同情。
可以说,逃离与回不去是那个年纪许鞍华的情感。
离乡:
“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着回来”
1997年,许鞍华拍摄了一部叫做《去日苦多》的纪录片。
都说许鞍华镜头朴素写实,但在之前她却没有拍过任何一部纪录片,又因为这次她敞开心扉拍自己,所以便更显得弥足珍贵。
纪录片从一个饭局开始,讲述了许鞍华的家庭。青春时代的她对家庭成员的背景有很多疑惑,直到九七年,她才理清家庭的关系。
以前的她也没有想到,后来她会成为一个拍戏写实的导演,“家”这个词,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大的份量。
1990年,她拍摄了一部半自传式的电影《客途秋恨》,“张曼玉演我,陆小芬演我妈”,用张曼玉的台词,她说出了“我也没见过这么古怪的家”。
电影中许鞍华追忆了自己在澳门的生活,记录了母亲的回国之旅,而电影中的“许鞍华”也如同自己一样,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庭,前往国外读书。
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反抗。
当年的“叛逃”,到了《七里地》里却成了另一种意味。
电影里的老曹(金士杰)的儿子,拿到国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
老曹送儿子出国前,说了句“走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着回来”。
老曹用信封包好交给儿子的“福”字里,包含了更多的是父子两人的不舍。
或许也是在国外耳濡目染了许多的关系,许鞍华终于意识到“家”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
也正是此时,她达成了与母亲的和解。
人说五十知天命,许鞍华在她五十岁那年,真正理解了家的含义。
家是什么?最终只是她与母亲两个人的羁绊。
归乡
“家里有了你,就是爷爷的福”
《七里地》里有一个细节,扮演孙女的春夏回到爷爷的老家,提笔写福字时,镜头扫过贴在墙上的一张报纸,是一则97年的新闻。
对于一部发生在这几年的电影(支付宝集福活动也是这几年才有的),出现一份1997年的报纸显得并不寻常,我只能认为,这是许鞍华有意为之,她是特地在这里放入了解读的线索。
在这里,“家”,大概指代的就是老一辈移民魂牵梦萦的故土。
算起来许鞍华可能是最早一批来内地拍片的导演了。
早在1982年,她就在夏梦小姐的带领下,前往海南岛拍摄了那部著名的《投奔怒海》。
夏梦小姐有能力,能够划出一片区域来给许鞍华拍片,那些年,她还找到了严浩拍摄了更有乡愁感的《似水流年》,一口气拿了几座金像奖奖杯。
但当许鞍华独自一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1985年和1991年,许鞍华来内地拍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金庸小说改编的《书剑恩仇录》。
一部是《上海假期》。
全部都是一败涂地。
现在看来《书剑恩仇录》可能是部独特的作品,它轻武侠,散发着浓浓的乡愁,但在当时新艺城独大的天下里,人们显然无法接受这样“展现祖国大好风光”的慢吞吞的电影。
而许鞍华执着地实地取景也增加了影片的预算,去沙漠,去黄河,这造成了影片拍摄上的种种困难。
为什么非得劳师动众地实地取景?我想大概就是对故园的怀念,离乡多年,风景也格外亲切。
这其实和后来的《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是一个道理,本质上拍的是寻根,是家庭。
许鞍华总能在拍电影时嵌入自己的经历与情感,游子离乡,望月思归。
现在这部《七里地》,也是如此。
E姐结语
不看到最后,很难想到《七里地》是支付宝为了“集五福”的活动而拍摄的。
贴福集福,早已是过年的象征,而在《七里地》里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更多。
从离乡,到思辨,到怀念故土,这是许鞍华的脉络,也是这部《七里地》的脉络,可以说,这部仅仅9分半的短片,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许鞍华的人生轨迹。
许鞍华已经70多岁了,而电影的跨度也达到了70年,在70年后,许鞍华用一个“福”字的传承表达了自己对“家”的理解。
这里反反复复出现的“福”,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它是传承,是家庭,是人们之间的感情,是串联起三代人共同记忆的纽带,或者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
最主要的,“福”也是对于故土的象征。
其实不仅仅是许鞍华,这或许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情感。
从动荡年代的为生活所困,到人人走出国门看世界,直至如今这样一个科技时代,人们改变的是物质,没有改变的是情感。
而这份情感,也就铸就成了我们民族的“根”。
今天的话题是:
什么样的影片最能打动你?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