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期间,看到一个同事发朋友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给孩子选个好的辅导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给孩子选个好的辅导班(不要让高强度的辅导班毁掉孩子)

如何给孩子选个好的辅导班

假期期间,看到一个同事发朋友圈。

上面罗列了她六岁的儿子一天的辅导班课程安排,从早到晚,一共五节课,分别是∶英语、播音主持、游泳、心算、舞蹈。总时长达到十小时。

配文∶车接车送,忙碌的一天。附带一个哭泣的表情。

我心说,哭泣是装装样子,炫耀和“卷死你们”才是真情实意。

我看后也只是一笑而过罢了,主要是因为——习惯了。这个妈妈,绝不是个案。现在,对孩子的所谓“教育投资”不断升级加码,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很多孩子们从小就被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所环绕。在学校学习了一天的课程,匆匆吃两口饭,就要赶去辅导班接着上课。好不容易过个假期,没想到比上学还忙,从早上睁眼开始,就马不停蹄“赶场”似的辗转于各个兴趣班。而家长便责无旁贷地充当起司机兼保姆,整理装备、车接车送、安抚情绪、照顾饮食。有个同事竟然自豪地跟我讲∶我们为了节省时间,让孩子贴身穿泳装,再套舞蹈服,外面再穿自己的衣服,不用换装,到点儿直接脱就行。家长们真是活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培训辅导的名目也花样百出,而且不断地细化、翻新。艺术、体育、科学、学科课程、智力开发……大类套着无数小类,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啊。家长们面对这些选择,看这个也好,看那个也不错,生怕自己选错了就会失去挖掘孩子潜力、激发孩子天赋、促进孩子发展的良机,使原本可以成为“人才”的孩子沦为“庸才”。所以选来选去,恨不得把孩子一切课余时间塞得满满当当——即便不能成名成家,多培养点爱好和特长总是没错的吧。

课程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节节攀升,费用之巨令人咋舌。我认识的一个家长这么形容她对孩子的教育花销∶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加一起可以买市中心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我掐指一算,好嘛,六百万!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会怎么想,反正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每天祈祷取消假期,一百遍。

作为九零后的我,这些培训班的“苦头”我竟一个都没吃过。由于我父母明智地缺少“觉悟”,所以每天写完作业后就和小伙伴疯玩去了,挖坑和泥捉虫子都干过。除了学习之外干的唯一一件“正事”就是读书——而且是与考试无关的书——《安徒生童话》《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简爱》…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反正有兴趣。

如果要我说我的特长是什么,那就是∶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渴望、对读书的热爱和强大的自学能力。这一点让我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获益匪浅——不仅解决了考研、找工作,还习得了很多技能,生活充实而多姿多彩。

然而很多被辅导班兴趣班摧残的孩子恐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我一个同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没有假期了,每天都在拼命地学习,辅导班、家教轮番上阵,最终顺利考入顶尖名校。进入大学以后自我放逐,沉迷于游戏,最终顺利被开除。

另一位同学,上大学前玩命念书,上大学后一心混吃等死,但凡看到与学习有关的事物都想吐。父母劝她考研,她死活不考;凡是需要笔试的工作岗位,一律不考虑;工作以后不上进,马马虎虎,懒散颓废。

还有我的一个朋友,从小被妈妈逼着学钢琴,妈妈美其名曰“培养儿子的高贵气质”。结果高贵气质没培养出来,倒是培养了一身暴戾流氓气,看见乐器就想砸。

……

多可怕啊。家长焦头烂额、劳民伤财,孩子筋疲力尽、叫苦不迭。“兴趣班”变成了“扼杀兴趣班”,“辅导班”生生榨干了孩子的精力。能否培养特长不重要了,是否开发了智力也不重要了,最可怕的是——孩子太累了,累到再也不想努力了。孩子们所有的进取心、自觉性、求知欲、读书的心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甚至对生活的热情,在高压状态下悉数耗尽。

这岂非缘木求鱼,甚至竭泽而渔?

诚然,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必要而有益的。而且教育投资的增加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人们生活更好更富裕了,更有精力和金钱来培养孩子,希冀孩子比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当然,有需求就有市场,市场也会反过来刺激需求。辅导班兴趣班的营销手段也令人叹为观止——本质都是在制造幻象和焦虑——好像花的钱越多,孩子就会越优秀,或者说,如果不花钱,孩子就必然不优秀。要么花钱培养孩子早日成龙成凤、成才成名,要么花钱消弭焦虑,深怕孩子落后别人太多。

身边人人都在“卷”,你不卷你都于心不安。环境是可以裹挟一个人的思想的,有些人尚未想清楚做一件事的意义何在之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做了——因为身边的人都如此。我也认识一些深谙教育规律的人,在经过激烈地挣扎之后,放弃了立场,把孩子送进了辅导班兴趣班——他们害怕,万一自己错了呢?

于是乎,在环境、营销和自身的三方博弈中,孩子成了最终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更不要说辅导班兴趣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了。资质良好的有之,纯粹忽悠人的也不乏。我听说过一个记忆力开发培训班,据说经过训练之后可以半小时之内看完并记忆全本《水浒传》——就算是真的,可是这种单纯的记忆又有什么用呢?

我觉得,很多家长有必要先“培训”一下自己。

我们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要明白做这件事的目的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如果你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你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每个孩子生来就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天赋、性格、出身…这些都不同,起跑线不可能一样。人与人的差距是命运注定存在的,没有赢家。

如果你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那我想说的是,大学绝非终点,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而是新的起点新的挑战。这之后的路,才是真正的人生之路。而这条路,你无法替孩子走完,也不能决定他以何种方式走完,更不能左右他是否走得精彩。你应该培养他学习的能力,保护他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杀鸡取卵,毁掉他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换取一纸文凭。

如果你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潜质——那你可能南辕北辙了。填鸭式高强度的学习,不仅无助于开发智力,而且还会损伤智力,使人“学傻了”。而适当、适度的玩耍倒是孩子开发心智、健全人格、启迪思考的必要环节。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释放天性、感知自然、观察社会、获得审美能力。一天到晚关在封闭的教室里,只会消磨掉热情和活力。

如果你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或一技之长——那这么密集的、高强度的课程就显得更没必要了。兴趣爱好不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更不需要多多益善和高压政策。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完全可以自我发现、自我培养。最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就什么时候都不晚。

如果你是为了让孩子成名成家,名利双收——那我只想说,功成名就,天赋最重要,其次是热爱,然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是时运。陈景润、屠呦呦、莫言、迈克尔杰克逊…他们好像都不是辅导班出身吧。祝你好运。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很多人大概不明白怎样才算是“优秀”。考上名牌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些特长?成为著名人士?这些都不能等同于优秀。优秀不是点状物,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持续发展的过程。

心怀善念,为人正直,热爱生命,善于思考,对人生负责的态度,以及不断完善自己的欲望与能力。这些,都是“优秀”的基因。

辅导班,恐怕“辅导”不了这些“优秀基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