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一学期的语文书看似内容比较多,但是如果粗略去读的话,几天就能把书内的内容看完。

对于那些学习有天赋的孩子,这些内容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就能全部学完,但是效果怎么样?孩子在做题的时候能否得高分?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四原则(语文学习要按课进行)(1)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学习真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绝对容不得一点偷懒和半点马虎。

如果说太专业的东西,可能各位家长朋友以及孩子们不能很好理解,我就随便拿出一册书的内容,给大家举例讲解一下,为什么语文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按课进行,因为每一课都有一个所得的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课一得”。

得到了什么,当然是每学完一课就得到了一个知识点,每一课除了课文的学习,字词的学习和理解之外,了解作者的情感,想表达的内容,学习上的方法……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每一课都有一个侧重点在里面。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四原则(语文学习要按课进行)(2)

举例说明,小学、初中都是如此,我们今天就拿初一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七年级上册的第1课是朱自清的《春》,这一课除了学习这些句子、字词、了解作者等文学常识之外,我们得到什么呢?这一课的重点就是关于比喻的一些表达方法。

这一课主要讲得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说非常全面和系统在这篇文章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我们就围绕着比喻这种方法,深入去学习,也是在学习目标中有所体现的目标之一,就是学习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还要揣摩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四原则(语文学习要按课进行)(3)

关于比喻那就是打比方,一般比喻句呢都是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还有喻体是用来做比喻的事物,还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关系的一个标志吧。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两者用“仿佛、如同、好像、像”或“……似的”这样的比喻词把它们连接起来,在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就有这样的句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再说暗喻,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中间用“成为、是、就是、变成、等于……”这样的词语,或者破折号来连接。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四原则(语文学习要按课进行)(4)

举例“那又浓又绿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借喻”就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会出现的,句子中会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面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梨花代替的就是雪。

博喻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复设喻形容一个本体,常常是同一个比喻词去连用,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如还是这一课《春》里面就有“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那么,这像什么像什么指的都是雨丝像什么?

除了了解比喻的这些常识,还要了解考点是怎样的?从哪些方向去考的?比如:关于比喻这个修辞手法的考察方式呢,通常有两种。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四原则(语文学习要按课进行)(5)

第一种就是选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吧;第二点就是从修辞角度去赏析下面这个句子,或者赏析划线的句子。

答题也是有公式的,公式我们可以直接把它记下来,比如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知道了公式,又知道了考察的方法,我们答题就从何入手呢?这点就更加重要了,所以说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每一课都学透。

那如何入手,我们就了解一下,一般来说,我们先说一说比喻修辞手法的特征以及表达的效果,准确说一说本体、喻体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句子进行一个赏析分析,表达效果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也要考虑具体环境中特殊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就从生动形象的表现本体的特征和表达作者情感,在两个方面去分析即可。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四原则(语文学习要按课进行)(6)

第2课呢就讲了拟人这个修辞手法,第3课又会讲其他的内容。总之,每一课都有自己所关注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课孩子们都要扎扎实实进行,这样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每一课都扎扎实实地学习,这样孩子们受益匪浅。觉得上面的内容也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积极点赞、评论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