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的忠告 经典语录(心灵之树离不开每一天的灌溉与滋润)(1)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江西警方今天就胡鑫宇事件召开了发布会,通报了胡鑫宇系自缢死亡的证据判定。其中,在那支外界瞩目的录音笔中,有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他的自杀意愿。

这两段录音录制的时间是2022年10月14日,也就是这天,胡鑫宇从他就读的学校消失,从此失联……

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离开世界,你能想象一个15岁的少年在那一刻对世界、对人生的绝望吗?我不敢去想,不忍去想,更没资格去共情。也许这些录音的内容,可以给对疑点充满关注的公众一个交代,可是能给胡鑫宇的家人亲属一个交代吗?能给他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吗?人生难道只需要一个交代吗?

因为事件的离奇,胡鑫宇成为舆论的焦点,他的经历令人痛心唏嘘,然而这绝不是个例,还有许多并没有引起公众关注的类似惨烈事件依旧不断发生着。2021年的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指出,“中国九至十八岁青少年抑郁症症状的检出率近15%。有很高比例的青少年会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稍不留意就会走向疾病。”九至十八岁原本是人生最阳光、最灿烂的岁月,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每一次极端行为,都可能要用一辈子去弥合伤痕,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胡鑫宇事件再次警醒我们,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国家和社会层面确实已经大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2020年,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已经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2021年7月,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高校至少两名。工作条例具备了,关键要看怎么解决在现实环境里的落地、落实问题,要看制度安排和人力安排有没有真正在孩子们感到迷茫抑郁的时候最终发挥实效。

近年来各级学校都在推动“双减”,为学子学习压力减负营造宽松的条件。诚然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学业压力有关,但这远远不是全部。有一位老同学的女儿就出生在前几年“鸡娃”盛行,育儿“内卷”的时代,从幼儿园就开始超班学习,放学了直接接到补习班继续苦读,孩子脸上很少露出笑容。几年后“双减”推行,老同学也给女儿减负,甚至不再管孩子的学习,可女儿依旧厌学、孤僻、拒绝沟通。

有一次老同学情绪激动地说道:“我已经不管她学习了,我已经把语文补习班换成了钢琴课,还要我怎么样?”我问了她一句,“你孩子喜欢钢琴吗?”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绝不仅仅是学业压力的问题,它涉及方方面面,学校、家庭、社交等环境的点点滴滴都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影响。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们比起自己当年要脆弱得多,其实现在的青少年收取资讯信息的方式繁多,他们的见识也更广,因此也变得更为敏感,对于身边人那些焦虑、烦躁、不满的负面信息收集起来也更敏锐,甚至更容易转化成“软压力”。当代的青少年同样更需要尊重,需要包容,需要陪伴,需要平等的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遵循规律,并科学引导的过程。不要指望哪天你放下身段,跟孩子说,“爸爸今天想跟你推心置腹地谈一谈。”他或她就一定会敞开心扉。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不是造楼,而是植树。不是用最好的原料,最高的科技,以“基建狂魔”的效率就能造出最坚固的楼宇,也不是仅等出了问题去抢修,去改建,甚至推倒重来就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是一点一滴的滋润与灌溉,日复一日的修剪和保养,经年累月的呵护与陪伴。因为这棵心灵之树,将会陪伴孩子一辈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