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计划#

再次拜见孟大夫子,拜读《寡人之于国也》。由文及人,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充满浩然之气、风流儒雅、雄辩滔滔的大孟夫子形象。

孟子劝学学习心得(开学日记03走近我知言)(1)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的诗句不由自主涌上心头。又恍然惊觉,非也非也,此孟夫子非彼孟夫子也!这是当年李白对孟浩然的表白哈——这次我权且借用一下吧!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我已教过好几次了,但一直以为不过尔尔。选入课本可能只是因为它能完整呈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涵吧,所以每次都教得比较敷衍。但这一次好像突然“醒了脑”,简直忍不住要拍案叫绝了!

首先,在文体形式上,我以前是很不来电的,不就是个很low的语录体么?结构上也只比《论语》稍显紧凑而已。怎么看怎么觉得不伦不类,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非典型非主流吧。带学生学习时,能翻译能背诵就是硬道理,这就能表达出对经典的最大尊重了。

但这次却不知为什么,“情境化写作”这个词语突然像闪电一样划过我的脑海,狠狠地撕开了我原来认知的一片混沌与黑暗,霎时整篇文章都被照得亮如白昼。

是的,面对具体的谈话对象和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分析出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办法,这不就是我们时下最热门也让我们深感茫然的“情境化写作”吗?

全文一线串珠,以看似自然随意的对话贯穿整个思路与结构,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紧凑严谨,开合有度。

一、(1)写梁惠王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

二、(2-4)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分析了“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的原因。

三、(5-7)孟子以“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美好蓝图作结,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使“民加多”养民和教民的七条措施,即“仁政”的具体内容

而这种对话体的形式被运用得可谓是炉火纯青,恰到好处。既避免了单纯议论文的呆板枯燥,使谈话双方人物情态毕现;又使双方观念上的矛盾冲突如实呈现,让真理在谈话过程中逐渐显现。

这篇语录体文章实在堪称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情境孕育出来的经典之作,也体现了议论文的一种更灵活新颖的好形式。

其实这种对话结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我们和老师、和家长、和同学商量问题时,怎样才能有效对话达到沟通的目的??以后找工作面试时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打动用人单位?参加工作后怎样沟通才能赢得领导同事客户的真诚合作?可以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每一次必要的正式沟通与交流,甚至和自己的每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对话,都可以参照这种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思路来组织解决。

孟子劝学学习心得(开学日记03走近我知言)(2)

其实,这里梁惠王提出的的问题是有点隐晦曲折的。而如何准确地理解问题,也是我们平常开启一场成功的对话的难点所在。

他为什么会那么急切地期盼“民更多”??是他爱民如子,希望国家富裕人丁兴旺吗?no no no,他困惑的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只是希望人口的数量比邻国更多而已。

这有什么区别吗?当然,这区别可大了去了。他并不关心国家怎样人民怎样,只要能比邻国强他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攀比的心理,所有的攀比心理都流露出不认可所有人在人格上平等的潜意识。要么希望凌驾于别人之上,要么害怕别人变得强大。梁惠王更趋向于前者,这充分暴露出他的焦灼其实是因为他急于要称霸的野心。

我们一般人如果只是听出了梁惠王话语中所包含的那一片虚心急切地求教的诚心,就很难理解后面孟子回答的巧妙与技巧之高超。

孟子说自己长于“知言”,也就是特别擅长理解别人语言中的内在含义。这真不是自吹自擂啊,恰好反映了孟子对自己的充分了解和客观认知。

所以一切表达的前提是“听”,是对别人的理解。只有善于倾听,我们才能理解情境,有效沟通;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否则就只能自说自话,惹人厌烦反感,加深隔阂。听话听音,听懂话语中的微言大义,情境背景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梁惠王为什么会如此在意本国人口的多少问题。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增添人丁,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而且孟子当初应邀而来时,梁惠王就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

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初衷就是为了“利吾国”,而这种目的是很难改变的。

正是因为孟子精准洞察了解了对方的真实心理,才能充分意识到在这场对话中自己的“仁政”思想和梁惠王的“霸道”观念之间的根本冲突。也正因为这样,孟子才有机会展示出自己无与伦比的说理技巧和无可辩驳的论证艺术。

在对话中孟子完全地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对梁惠王步步启发诱导,直至最后描绘出一幅对梁惠王有着足够吸引力的“天下归心”的美好蓝图。这样丝丝入扣,又气贯长虹,孟子成功地推销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让人不得不深深叹服。

整个过程中,孟子巧妙地设喻说理,才成功击溃了梁惠王心理防守的堤坝。所以,在如何恰当地选择喻体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奥妙。

孟子开门见山,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可谓一箭三雕。

首先,孟子立马指出了梁惠王的本质,好战的霸权主义者,让梁惠王能“自知”,不至于对牛弹琴。

其次,这也是孟子为自己后面的阐述竖立起了一个鲜明的靶子,以便能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投其所好”,以梁惠王喜好熟悉的领域来设喻便于“攻心”,更容易被梁惠王理解接受,且难于反驳。

所以,当“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一出,梁惠王立马就被“套”进去了,忙不迭地表示认可。想想好战的梁惠王最讨厌的是什么行为?应该莫过于战场上临阵而逃的士兵了。“是亦走也”,只要是逃跑了,跑五十步和跑一百步有什么区别吗?

那梁惠王和“邻国之政”的本质都是什么呢?如果只是一门心思想杀伐攻占,称王称霸,那又怎么能希望老百姓有机会“休养生息”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力兵力,去支撑你霸权的梦想呢?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样的美事啊?!

原来孟子这样的经典之作才是真正接地气的实用语文!打通经典与现实,我作为教育者的永恒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