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农作物“三巨头”之一

1996年玉米总产和单产赶超小麦

2009年超过水稻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利用

在玉米增产总额中发挥40% 的作用

品种是玉米生产的第一要素

而在新品种研发培育的背后

有一群攻坚克难的科技工作者

戴景瑞院士就是其中一个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1)

△12月9日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在三亚举行,会议期间农视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

戴院士1934年出生,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坚持玉米种质创新,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亲自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在世界上首次解决了C型不育系对C小种敏感的难题;育成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

一辈子和玉米打交道的戴院士

关于玉米,他有哪些想说的话?

1

“改革开放后,玉米种业大大发展”

戴院士感慨到,从当年到现在,玉米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交流比较顺畅,人才队伍水平提高,很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学者参与进来,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市场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种业的发展,玉米种业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有密切关系。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2)

2

“自己平时也经常吃玉米,几乎每天都是不可少的”

得益于玉米育种工作者的研发创新,目前市面上玉米种类有很多,普通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鲜食玉米……

戴院士说自己平时也经常吃玉米,玉米粥、玉米糊糊、甜玉米、糯玉米,几乎每天玉米都是不可少的。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3)

3

玉米育种重点从提高亩产到提升品质

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最大的,有6亿多亩,和美国面积差不多。但我国玉米生产环境跟美国不一样,美国在最适宜玉米生长的条件下种植玉米,我国相对没那么适宜。

美国种植玉米亩产700公斤左右,在我国高产区比如吉林,单产也可以达到600-700公斤,这跟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而且进口玉米价格相对便宜,因为他们是规模化经营,投入成本比较低,在美国一家农户就种几千上万亩地,我们一家种几亩地。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4)

目前我国玉米种业的提升方向,不再是提高产量,而是提升品质,比如安全性提高一点,破损率减少一点,霉变率低一点。

4

“玉米成熟后,从田间脱粒直接入库”

说起目前最想做的玉米产业的突破,戴院士最想实现中国玉米产业的大规模全程机械化工作,从种到收全过程,减少劳动力消耗。

过去最传统的收获方式,用手掰玉米棒子回家,挂在墙上或者堆在地上晾晒,再手工一穗穗地脱粒,人工成本很高。现在外出打工一天一两百块钱,三天就把一亩玉米地的收成赚回来,谁还愿意种玉米?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愿意下地干这些农活。所以规模化是未来农业的出路。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5)

目前机器播种、机器打药、机器收穗、机器脱粒这些都可以机械化完成,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还比较落后。理想的模式是,玉米在田里成熟之后,机械收完直接在田间脱粒,籽粒输送到车里,运回去经过烘干脱水的过程,达到标准后就直接入库。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6)

戴院士在会议上作出报告,为了快速筛选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率先在东北中熟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开展国家籽粒机收区域试验,建立了科学、实用的测试技术体系,制定了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的国家审定标准。四年共完成了387个品种的区试、629个品种的品比试验,测试规模达1.3万亩以上。2017-2019年有金农科728、泽玉8911、新单58等31个机收籽粒类型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7)

85岁高龄的戴景瑞院士,精神矍铄,依然奋斗在玉米种业科研第一线,他说玉米育种是自己一生的兴趣,能够干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要工作到干不动为止,为国家多做出些贡献。

专家谈玉米生长的微观世界(这位85岁的院士说)(8)

像戴院士这样的育种工作者还有很多

他们为了创新品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一点一滴盖起中国种业大厦

是他们

让国人有了更多样的选择

是他们

让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

是他们

让“中国粮用中国种”底气十足

致敬

编辑:孙丽敏

责编:康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