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巴巴上市了,市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在全球互联网公司排名第二,仅次于Google.这个消息还是挺振奋人心的,中国互联网的体量开始向美国靠近了,这对我们每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好事,但愿希望阿里巴巴能够做出更好的表率。

阿里巴巴简介设计(阿里巴巴印象记)(1)

阿里巴巴开始走入大众的视线,乃至成为行业的焦点,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2005年雅虎投资阿里巴巴10亿美元;2007年底阿里巴巴B2B在香港成功上市。

在2005年以前,阿里巴巴的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其实和华为有点像:本土民营公司,销售很接地气,业务人员很拼命,公司加班很厉害,薪资待遇不好,剥削厉害。当时流传着一句笑话是这样说的:阿里的产品再差,阿里的销售也能把它卖出去;更厉害的是,阿里就算还没有的产品,销售也能把它卖出去。足见阿里业务能力之强。

2007年夏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阿里巴巴,当时应邀给阿里B2B的某个团队进行技术培训,后来又参加了阿里首次网侠大会,现在想想这段经历还蛮有意思的。当时大批应届毕业生进入阿里巴巴进行入职培训,按人数分班,其培训风格像极了小学生上课:

每个班有自己上课的教室,每堂课45分钟,上课下课都要打铃,集体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拎着自己的椅子排排坐;我曾进教室偷偷看过,教室的墙上贴满了小红花,每个班级内部分成若干小队,每个小队有自己小队长,小队和小队之间都有评比,每个小队取得荣誉,墙上就会贴小红花,各小队之间红花的比拼十分激烈;有些课上老师还带着学生集体唱歌,集体喊号子。

那种感觉恍惚之间回到了上小学的美好年代,听说这种入职“洗脑”培训为期至少一个月。我有些朋友也在阿里巴巴,说起入职培训,他们都表示非常改造三观。

当时技术培训间歇,和阿里研发人员一起去食堂就餐,一进食堂我大吃一惊,乌压压全部都是年轻的姑娘们,一打听才知道,那是阿里的业务和客服人员们,阿里当时几百上千的招聘业务和客服人员,相比之下,产品研发人员简直算凤毛麟角了。我对阿里巴巴也十分好奇,私下问了好些阿里的员工,发现阿里的员工普遍集体荣誉感极强,不少都有为集体利益的牺牲精神,对马云极其崇拜。马云本人接触下来,确实气场很强大,感染力很强。

这趟阿里巴巴之行,给我印象很深,当时个人感觉:阿里巴巴根本就不像一个互联网公司,它其实更像一个传统的民营公司,只是在经营互联网业务,当时感觉阿里的核心竞争力根本就不在线上,而在于庞大的线下业务和销售团队:

1、当时的阿里巴巴业务人员的规模就极其庞大了,线上的产品和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比例其实是很低的。这一点相比腾讯差异非常明显,即使到现在,阿里巴巴的员工人数也远超腾讯公司。摊到公司人均创造营收上,阿里远远不及腾讯。

2、阿里的业务模式是依靠庞大的线下业务团队来驱动的,而不是依靠互联网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所以它需要一个规模庞大的,执行力超强的,行动力统一的业务团队。显然阿里的价值观文化,洗脑式的入职培训对于建设这样一只战斗力强大的业务团队子弟兵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很好的总结了阿里的核心竞争力:阿里是一流的执行力,二流的团队,三流的产品。

3、当时的阿里给我的感觉还比较封闭,员工对外界了解还比较少,对外界关注也不多,有点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感觉。

从2007年到现在,阿里变得更加开放了,员工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不过感觉阿里的核心业务没有本质的变化:依然依靠强大的线下业务团队来推动阿里的业务往前走,所以很容易看到:凡是依赖于线下的业务开拓,阿里基本上都无往而不利,例如支付宝的余额宝,聚划算团购等等;凡是依赖于线上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阿里基本上都不成功,例如来往。

所以像马云要求两万阿里员工强推来往死磕微信这种事情,我们看着觉得根本不尊重互联网规律嘛,像个笑话一样,但也许在马云心中是顺理成章的:毕竟阿里从来都是依靠线下业务团队子弟兵打天下,路径依赖决定了阿里只能以人定胜天这种方式走下去。

如今阿里已然是一家具有统治力的互联网公司,于我而言,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

一、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执行力决定了一切,特别是涉及线下的业务,绝对是一流的执行力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

二、对于线上的产品,还是要尊重互联网规律的,以产品的竞争力决胜负,不要迷信执行力可以包打天下,人定胜天这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