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可谓是妇孺皆知。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幽冷的画面。

所有的山上,不见飞鸟的身影;所有的路上,不见行人的踪迹。

就是在这样空旷寂静的氛围中,主人公登场了。

他独自一人,披着一袭蓑衣,擎着一根钓竿,在落满飞雪的江心静静地垂钓。

千山万径的阔大背景,与孤舟独钓的渔翁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加上诗歌的首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所以很多人对于这首诗的第一感觉便是“孤独”。

但其实仔细参玩全诗,再联系诗人的生平,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中渔翁的灵魂,除了孤独,还有悠闲、空静、不屈。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

1.悠闲

“渔翁”这个意象在文学史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庄子》、《楚辞》中都曾提及过,他象征着睿智、洒脱,是后世无数文人向往的对象。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关于“渔翁”的描写,“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

他们笔下的“渔翁”总是那般潇洒自在,悠然惬意。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徜徉于湖光山水间,写下了很多山水赞歌。

例如《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他抓住了特定场景下人物的独特表现,寥寥几字便将渔翁悠闲自在的形象描绘得宛在目前。

而这首《江雪》也是如此,在他孤独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个悠闲自在的灵魂。

彼时的他,远离尔虞我诈的朝堂,挣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就像一个普通的渔翁,不管风雪,稳坐钓鱼台,悠闲,淡然。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

2.空静

说到“空静”,很多人都会想到被后人称为“诗佛”的王维。

其实柳宗元和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出身世家大族、年少成名,还有擅写山水诗、自小笃信佛教。

他的很多诗中也同样融入了禅这一元素,例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禅堂》、《巽公院五咏》等等。

而这首《江雪》也是他以禅入诗的典型代表作。

诗歌前两句以“鸟飞绝”和“人踪灭”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空”又非常“静”的氛围。

而无论是“空”还是“静”都是佛家很重要的一种理念。

万物皆空,万籁俱寂,此时的渔翁仿佛超脱世外的高人,即使雨雪霏霏,他亦无忧无惧,只是安静地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有人曾说:“唯有灵魂安静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

当你真的放下,在内心种植安静,那么,任谁也无法缭乱这份清静。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3)

3.不屈

柳宗元因为“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了荒凉的永州,当时的他刚过而立之年,便遭遇如此打击,心中的愤懑悲苦可想而知。

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解脱。

他在永州呆了10年,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山水名作,包括散文和诗歌。

《柳河东全集》中有500多首诗,其中将近百分之六十的作品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

千山万径,杳无人烟,该是怎样的大雪才会造成这样安静的一幕。

可是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渔翁依然稳坐钓鱼台。

就像和他一起被贬的刘禹锡还有后世同样屡遭贬谪的苏轼,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士大夫顽强不屈的精神,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虽然在这首诗中他的形体是孤独的,但他的灵魂是不屈的。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

佛说,红颜白骨皆是虚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在这喧嚣的世间,如《江雪》中的渔翁一样,无论世事如何沧桑,保持一颗清静淡然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缘自在,如此便好。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