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考重点字词(文言文翻译考点分类专项训练)(1)

四、文言句式

【典例引领】

(2021·新高考I卷)翻译文中句子。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答案】

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解析】

(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固定句式

1.“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2.“……有所……”“……无所……”

译: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3.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

4.“……之谓也”“其……之谓也”

此句式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之谓也”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其……之谓”中“其”表推断,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5.“……有以……”“……无以……”

译为“有什么可拿来”或“有用来……的(办法)”,“没有什么可拿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

5.“得无……乎”

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

义也不变。

7.“无乃……乎”

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

8.“不亦……乎”

译为:“不是(不也是) ……吗?”“难道不是(不也是) ……吗?”

9.“何(奚、恶、安)……为” “何以……为”

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用得着……呢”。

10.“何乃……”

译为:为什么竟……

11.“如何(若何)”“奈何”,

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12.“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或 “有什么……的呢”。

13.“唯……是……”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的宾语,往往用“唯……是……”的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者“一定”,而助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

14.独……乎

译为:难道……

15.……庶几……欤?

表示揣测,可译为“……或许(大概,差不多)……吧?”

16.顾……哉?

译为:“难道……吗?”17.“庸……乎” “其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18.“……见……”“见……于……”

表被动。

19.“……为……”“为……所……”

表被动。

20.“……孰与……”“与……孰……”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

21. ……抑(抑或) ……

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或是”。

22.其……其……?

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23.盍

译为“何不”

24.……无 ……

译为“无论”“不管”

【通关训练】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及中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帝以道子无社稷器干,虑晏驾之后皇室倾危,乃选时望以为籓屏,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访雅。雅以恭等无当世之才,不可大任。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答案】

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擅长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

【解析】

“雅既贵幸”,被动句,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门下车骑常数百”,定语后置句,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礼”,礼遇。

参考译文:

等到宫中诏书宣布任用王雅,众人就都跑到王雅那里去了。将要举行任职仪式时,天下雨了,请求打伞进去。王珣不同意,于是冒雨举行仪式。王雅尊贵受宠信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他都能很好地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晋孝武帝因司马道子没有治国的才干,担心百年之后皇室倾覆危亡,就选当时有名望的人担任屏藩之臣,将要提拔王恭、殷仲堪等人时,先去咨询王雅。王雅认为王恭等人没有治世之才,不可担当大任。

2.(2022·辽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叔陵为江州刺史,性苛察狡险。新安王伯固以善谐谑,有宠于上及太子,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叔陵入为扬州刺史,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以大罪,重者至殊死。伯固惮之,乃谄求其意。叔陵好发古冢,伯固好射雉,常相从郊野,大相款狎,因密图不轨。伯固为侍中,每得密语,必告叔陵。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始兴王谋逆》

【答案】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

【解析】

“疾”,嫉妒;“阴”,暗地里,暗中;“中”,中伤;“欲中之以法”,“以法”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叔陵担任江州刺史,性格苛察狡诈阴险。新安王陈伯固因为善于诙谐戏谑,被皇上和太子宠幸,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叔陵入朝担任扬州刺史,朝中事务他大多涉及。省阁执事官员,顺从他的旨意,他当即委婉劝谏皇上进用此人,如果稍微有所违忤,必定用大罪定罪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陈伯固忌惮他,于是谄媚探求他的意图。叔陵喜好发掘古坟,伯固喜好射野鸡,他们常常一起前往郊野,关系亲密,于是一起暗中图谋不轨。伯固担任待中,每次得到朝中密语,必定告知叔陵。

3.(2022·河南安阳·模拟预测)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答案】

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

【解析】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是定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初言令不便之秦民”;“令便”,新法的好处;“此皆乱法之民也”是以“皆”为标志的判断句。

参考译文:

变法推行了一年,秦国的百姓来到国都,议论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法令推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中没盗贼的景象,百姓为国奋勇作战,不敢私下械斗,乡村城镇都得到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把他们全都驱赶到边境去。自此之后,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4.(2022·河南安阳·模拟预测)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答案】

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直不令人痛心吗?

【解析】

“所利”,获得的一点利益;“药”,名词作动词,医治;“亡”,丢失;“岂……哉”,“难道……吗”。

参考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信誉,是君主的法宝。国家的保卫要依靠民众,民众的保护要依靠信誉。不守信营,国家就不能驱使民众;失去民众,国家就无法保住。所以古时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人,建立霸业的人不敢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敢骗人民,勤于治家的人不敢骗亲人。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则相反。上极不信任下级,下极不信任上级,上下之间离心离德,只到失败为止。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直不令人痛心吗?

5.(2022·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祇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纾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弭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答案】

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

【解析】

“弥”,满;“宸断”,下达决断;“何以为理”,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为理”,用什么做道理呢。

参考译文:

十四年(1501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祇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赞许采纳了这个意见。礼部尚书傅瀚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皇帝不予答复。傅瀚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还怕来不及,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瀚笫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

6.(2022·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隗嚣矜己饰智,每自比西伯,与诸将议欲称王。郑兴曰:“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尚服事殷;武王八百诸侯不谋同会,犹还兵待时。高帝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囂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陇蜀》)

【答案】

(您)却想干那不能干的事,(这正)表明要招致祸患,恐怕不行吧?

【解析】

“举”,干、做;“昭”,表明;“速”,招致;“无乃……乎”,恐怕……吧。

参考译文:

隗嚣夸耀自己,矫饰弄巧,常常自比周文王。他和将领们商议,想要称王。郑兴说:“过去周文王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周武王和八百个诸侯事先没有商量而一同集结起来,还要退兵等待时机。高帝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指挥军队。如今您的恩德虽然显明,但是没有周朝世代相承的王位;您的威望才略虽然高,但没有高帝的战功。想要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显然会加速祸患的降临,恐怕不能这样做吧!”隗嚣于是放弃自己的打算。

7.(2022·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郑兴因恂求归葬父母,囂不听,而徒兴舍,益其秩礼。兴入见曰:“今为父母未葬, 乞骸骨;若以增秩徒舍,中更停留,是以亲为饵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 愿留妻子独归葬,将军又何猜焉!”嚣乃令与妻子俱东。马援亦将家属随恂归洛阳,以所将宾客猥多,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陇蜀》)

【答案】

这是用父母作钓饵,太无礼了。将军怎么能这样?

【解析】

“是”,这;“以……为”,用……作;“无礼甚矣”,太无礼了;“焉”,怎么。

参考译文:

郑兴趁隗恂之行,请求返回故乡安葬父母,隗嚣不同意,却让郑兴迁居舍,增加俸禄和礼遇。郑兴来见隗嚣,说:“我如今因为父母没有安葬,请求返回家乡。如果以增加俸禄,迁移住所,就改变主意留下来,是用双亲做诱饵,太无礼了!将军怎么能够任用这样的人呢?我情愿留下妻子儿女,只身返回故乡安葬双亲,将军还猜疑什么呢?”隗嚣于是允许郑兴和妻子儿女一起东行。

8.(2022·浙江·模拟预测)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选自《嘉佑集卷六》,有改动)

【答案】

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

【解析】

“何则”,为什么;“以为”,把……作为;“侪”,同类,同辈。

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圣人将要用礼去治理天下,所以一定会先修养好自己的身心,让天下人都信服他的言论,说道:“这个人,既然他说的话是这样,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因此圣人说:“天下人中那些对自己的君王父兄不拜的,我将不会和他们同列。”而且也让全天下人也都说:“他将不能和我同列。”于是人们便争相率领着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以求得能够和圣人同列。虽然这样,那些圣人必定要让天下人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小小的权术吧。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的拜见之礼不应用在世上的话,我便和他全都坐在这里,全都站立在这里,一同并肩在这里行走,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旦我发怒了,用手举着大木棒去追赶击打他们也是可以的。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

9.(2022·河北沧州模拟预测)十二年。初,上遣使者冯德遐抚慰吐蕃,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

【答案】

(吐蕃)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上表请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他。

【解析】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当初,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安抚慰问吐蕃,吐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唐公主为妻,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上表请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他。使者返回吐蕃,对赞普弃宗弄赞说:“臣刚到唐朝时,唐朝对我热情优待,并答应把公主嫁给我们。正碰上吐谷浑王也去了,从中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就疏远了,也不答应通婚了。”于是弃宗弄赞出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招架,逃到青海北部,百姓和牲畜多半被吐蕃抢掠。

10.(2022·河北沧州模拟预测)十二年。初,上遣使者冯德遐抚慰吐蕃,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

【答案】

吐谷浑不能招架,逃到青海北部。百姓和牲畜多半被吐蕃抢掠。

【解析】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当初,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安抚慰问吐蕃,吐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唐公主为妻,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上表请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他。使者返回吐蕃,对赞普弃宗弄赞说:“臣刚到唐朝时,唐朝对我热情优待,并答应把公主嫁给我们。正碰上吐谷浑王也去了,从中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就疏远了,也不答应通婚了。”于是弃宗弄赞出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招架,逃到青海北部,百姓和牲畜多半被吐蕃抢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