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材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光度的不断提高当年尼普斯使用沥青金属版,曝光12小时才能得到一张影像,今天,只要按下快门,数秒便可得到一张照片,如今的ISO可以高达千万,在以前看来很难拍到的影像现在很容易就得到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感光材料的发展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感光材料的发展史(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材料的发展史

感光材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光度的不断提高。当年尼普斯使用沥青金属版,曝光12小时才能得到一张影像,今天,只要按下快门,数秒便可得到一张照片,如今的ISO可以高达千万,在以前看来很难拍到的影像现在很容易就得到了。

1819年,英国的科学家赫谢尔爵士发现了硫代硫酸钠可以做定影剂,此法沿用至今。1840年他发现了卤化银中溴化银的感光性能最高,1842年他发明了草酸铁印相法和氰盐印相法。“摄影”、“正片”、 “负片” 、“乳剂”等摄影专业名词都是他提出来的。

1847年,尼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取得“蛋白玻璃”摄影法的专利权,使曝光时间提高到5~15分钟,但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仍较慢,不适宜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

1851年,伦敦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尔发明了“火棉胶湿版”摄影术,它的光敏度高,曝光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拍出的影像影纹清晰,成为当时欧美的主要摄影法,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干版法”出现,湿版法才逐渐退出舞台。火棉胶湿版摄影法效果虽然很好,但使用不方便,需要一定的技术,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61年,物理学家麦克斯维尔首次使用红、绿、蓝滤光镜,分别拍摄并获得了彩色影像。

1871年,英国医生理查德·里彻·马克多斯发明了“明胶干版法”。用明胶做涂布材料,感光度极高,曝光时间提高到1秒以内,可以手持相机拍摄,而且外出拍摄可以不用带暗室设备和化学药品,摆脱了临时涂布制作湿版的不便,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84年,美国乔治·伊斯曼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1888年该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小型数码相机“柯达1号”,可连续拍摄100张照片。但是胶卷是事先放置在相机里的,拍完以后需要送回伊斯曼公司冲洗。

1887年,美国人古德温·汉尼拔取得硝化纤维素感光片的专利,1889年开始生产硝化纤维素片的胶卷。

1891年,柯达制作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胶卷,从此柯达软片胶卷风行世界,摄影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中。

1935年,美国人研制出涂布三层乳剂的柯达克罗姆并付诸使用,从此,彩色感光材料技术逐渐成熟。

1942年,美国柯达公司正式推出彩色负片和彩色相纸。彩色摄影开始迅速发展,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它记录影像的载体不再是银盐胶片,而是以电磁记录影像。但由于像素较低且制作成本高而未得到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 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传统的银盐时代 受到数码技术的巨大冲击。影像的存储载体变成了CCD或CMOS芯片,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

,